地黃是傳統的中藥材之一,最早出典于《神農本草經》,其中以河南焦作地區出產的懷地黃最為著名,與懷山藥、懷菊花、懷牛膝共稱為“四大懷藥”,以其神奇療效成為中醫文化的瑰寶,獨領風騷數千年。
地黃炮制后有許多衍生的名稱,如生地黃、熟地黃、鮮地黃、干地黃、生地、熟地、地黃炭,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不同?
地黃這么多種,傻傻分不清楚?
【鮮地黃】地黃采挖出來新鮮的跟塊稱為鮮地黃。
【生地黃=干地黃=生地】將生地黃緩緩烘焙至八成干,就成了生地黃。以前在《中國藥典》中,生地黃有一個別名叫干地黃,但后來棄用了這個名稱。
【熟地黃=熟地】生地黃經過九蒸九曬之后,外觀由原來的黃色變為黑色,味道由苦變甜,由涼血藥變成了補血藥。通過這個方法,不僅增加了熟地黃和血、溫補的功效,還可以避免其滋膩的弊端,是現在最常用的滋補中藥之一。
【地黃炭】采挖鮮地黃后隨即用無煙火烘炕而成。
這4種地黃都有什么功效?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于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清熱生津,涼血,養陰。用于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鮮地黃】性溫,其功用也發生變化,為補血要藥。常用于血虛導致的眩暈心悸、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頭目昏花、須發早白及女子月經不調等癥。
【地黃炭】滋陰清熱,涼血補血。主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
—— 地黃間的大PK ——
鮮地黃VS生地黃
1.地黃和生地黃均味苦甘而性寒質潤,能清熱涼血、滋陰生津、潤腸通便。
2. 鮮地黃多汁,苦重于甘,清熱涼血生津功效較佳;生地黃質潤,甘重于苦,清熱力稍差而滋陰效果更好。
3. 鮮地黃常用量明顯大于生地(鮮地黃12~30g,生地黃10~15g)。
生地黃VS熟地黃
生地黃與熟地黃的區別較大,兩者性味完全相反,生地黃重在涼血生津,熟地黃重在補血。
生地黃VS地黃炭
很多人覺得地黃炭應該與熟地相似,其實并非如此,中醫認為藥物炒炭后,因炭性收斂,所以地黃炭的止血功效強于生地黃。故生地常用于溫熱病熱人營血,以及“血熱妄行”的多種出血等較輕的病證,而地黃炭常用于月經過多、崩漏、便血、尿血等出血癥狀較重的病證。
以上,是地黃的各種炮制后成品的不同,其中熟地黃是使用范圍較廣的,甚至做為許多經典方劑中的君藥存在,下面我們一起來復習那些含有熟地黃的方劑:
1.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六味藥組成。
適應癥:肝腎陰虧,虛火上炎所致的眩暈,耳鳴,腰痛,消渴等。
2.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枸杞子、菊花。
適應癥:肝腎陰虛所致的眩暈,耳鳴,視物模糊,眼目干澀疼痛等。
3.歸芍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當歸、白芍。
適應癥:血虛頭暈,崩漏等。
4.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知母、黃柏。
適應癥:肝腎陰虛火旺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血淋等證。
5.桂附地黃丸:六味地黃丸+肉桂、附子。
適應癥:腎陽虛弱的四肢厥冷、脘腹冷痛、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男子陽痿、滑精或女子宮冷不孕等。
6.濟生腎氣丸:桂附地黃丸+車前子、牛膝。
適應癥:腎陽虛衰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
7.七味都氣丸:六味地黃丸+五味子。
適應癥:腎陽不足所致的虛咳,氣喘,遺精等。
8.麥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五味子、麥冬。
適應癥:專治肺腎陰虛所致的肺癆、喘咳、遺精等。
9.耳聾左磁丸:六味地黃丸+柴胡、磁石。
適應癥:腎虛耳聾、耳鳴、目眩。
10.左歸丸:六味地黃丸-(茯苓、澤瀉、丹皮)+(枸杞子、牛膝、菟絲子、龜甲膠、鹿角膠。)
適應癥:真陰腎水不足或虛熱往來所致的自汗,盜汗;血不歸源或虛損傷陰所致的昏暈、眼花耳聾、口燥舌干、腰酸腿軟等。
11.右歸丸:桂附地黃丸-(茯苓、澤瀉、丹皮)+(枸杞子、杜仲、菟絲子、當歸、鹿角膠)。
適應癥:適用于腎陽不足,年老久病而出現氣衰神疲,畏寒肢冷,陽痿滑精,腰膝酸軟。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