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抬頭,卻發現天已經黑了,恍然如夢。想到逝去的親人,淚如雨下。
思念是會呼吸的痛。多年以后,想起某些離開的人,依然心有戚戚焉。但只要時間夠長,所有傷痛的痕跡都能夠被抹平。
處理與逝者的關系,實際上是在處理與自己的關系。從唯心的角度,無論任何時候,如何與世界,如何與他人相處,其實都是在與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相處。
尤其是逝去的親人和那些在生命中出現,與自己過從甚密的人,他們如今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與我們的內心息息相關。
《尋夢環游記》從積極的視角打開了亡靈世界的大門,演繹著另一個世界可能正在發生著的浪漫故事。也給出了富有創造力的生存法則,“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段旅途的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死亡是從忘記開始的。”有別于我們的傳統認識,亡靈世界可以不是冰冷、陰暗的,逝去的人在另一個世界延續著生命的意義。
感恩有清明這樣特殊的節日,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里按下暫停鍵,在相同的日子里,各自緬懷著曾經與自己息息相關的逝者,追憶往昔,不被打擾。
生命會隕落、會逝去,毫無疑問是一件無限悲痛的事情。人類用各種文化、儀式和信仰來處理面對死亡的恐懼。
每年清明時節,家人都會去墳頭給逝去的親人挨個送燈、燒紙錢,大人們會用一種極為坦然且誠懇的語言跟逝去的親人說說好話,談談心,讓他們保佑在世的親人大吉大利,平平安安。每當仕途不順,時運不佳,或者夢境荒涼,也會到親人的墳頭告慰一番。
雖然國人避談生死,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國人的信仰?他們信仰儀式,信仰“大吉大利”,信仰“另一個世界的魂靈會關照在世的后人”。
我從沒有見過我的父母為他們自己的父母而哭泣,即便有也只是為數不多的情況。他們那一代人有眾多的兄弟姐妹,在成長環境異常貧窮、匱乏的條件下野蠻生長,大概是吃了太多苦,也見慣了生死,并不覺得特別脆弱。如今他們自己也老了,健康反而是最奢侈的福報,大多數落下了許多無法治愈的疾病,在余生中飽受折磨。見著與自己同齡的人離開,反而忍不住潸然淚下。
生離死別是人生最難以承受的悲傷。最怕不經意間瞥到某張老照片,熟悉的場景、街道,然后翻江倒海的記憶涌現出來。不敢想象永遠有多遠。
但時間會撫平所有,包括遺憾,悲傷。多年之后,想起來也能平靜相處了。只是在呼吸之間,偶爾也會輕嘆歲月。
《活著》一書將所有苦難和滄桑加諸于富貴一個人身上,展現了在不那么好的時代里,人們帶著生存意志抵抗命運的碾壓。《大地》則表達了中國農民身上一種世代相傳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和希望。在我們的父輩里,他們正是靠著傳宗接代的延續來對抗死亡的陰影的。
脆弱的其實是我們這一代,因為時代自由了,我們也逐漸掙脫了舊時代的傳統枷鎖。除了無常,我們找不到更有利的描述來表達死亡。時代和生活慢慢好起來了,人們卻好像更害怕死亡了。生命更自由了,仿佛也更漂泊了。
其實也不怕,每個時代自然都會根據主要矛盾找到不同的和解方式。總的來說,我們會越來越坦然而理性地面對死亡。
真正讓我們困擾的是處理記憶中與我們自己的關系。但是相信含蓄的中國人也越來越能夠理解愛、表達愛,只要我們能盡力把握每一個相處的當下,就不會在逝者離開之后有太多遺憾。最好的結束方式是心無掛礙,平靜告別。
思念是會呼吸的痛,時間能讓一切和解。惜取眼前人,且行且珍惜。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