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去不返 (靳柯 戰國)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燕策三》: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典故:戰國后期,秦國國富兵強,各國受到威脅。燕太子丹到處物色可以派去刺殺秦王政(后統一中國稱秦始皇)的人,終于找到了一個名叫荊軻的勇士。
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趙國,迫臨燕境。
樊於期原是秦國的將軍,因為得罪了秦王,才逃亡到燕國來避難的。太子丹聽荊軻說刺殺秦王需要先向秦王獻樊於期的頭,說:“那叫我怎么忍心呢?”
荊軻于是自己去找樊於期,對他說:“秦王殺了將軍的父母宗族,將軍不是渴望早日報仇嗎?如今我準備去刺殺秦王,想借將軍的頭獻上,好接近了他動手,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樊於期說:“我日日夜夜想著報仇,一顆心都快煎熬得爛了,今天方才得到你的開導!”說完便拔出寶劍自己抹了脖子。
太子丹聽說樊於期自殺,哭了一場,用木盒盛上人頭,把它和燕國南部的地圖一起交給荊軻,并找來一個勇士秦舞陽,叫他擔任荊軻的助手。
臨行這一天,荊軻因為等一個住得較遠的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遲遲沒有出發。太子丹疑心荊軻后悔了,問他:“太陽已經下山了,你有動身的意思么?”荊軻說:“我不過在等一個朋友,既然你這么說,那就分手吧!”
太子丹等人知道荊軻不可能活著回來,都穿著白衣服到易水邊為他餞行。他的朋友高漸離擊筑(古代樂器),高漸離慷慨高歌,歌聲悲壯激昂,他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聽著這歌聲,在場的人無不潸然淚下。
唱完歌,荊軻跳上車子走了,連頭都不回過來看一看。他果然“一去不復還”,后來被秦王用劍砍倒,死在秦廷。
復:再;返:回來。一去就不再回來了。形容事物過去了,就不會再重新出現。
2、七步之才 (曹植 三國)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典故:曹植是曹操第三個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有非凡的文學才華。曹操曾幾次打算把他立為魏世子,繼承自己的事業。
曹操第二個兒子曹丕一心想當魏世子,一些擁護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說他的好話,最后終于促使曹操改變主意,立曹丕為魏世子。
為了穩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盡方法使曹操對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隨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幾次遭到曹操處罰,從而沒有機會使曹操改變對他的看法。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繼任丞相。就在這一年,曹丕廢獻帝自立為帝(即魏文帝)。
曹丕稱帝后,借口曹植在父喪期間禮儀不當,把他拿下問罪。這罪犯得很重,當時要被處死。在審問的時候,曹丕指責他仗自己有才學,故意蔑視禮法,接著說:“父親在世時,常夸你的詩文,我一直懷疑有人為你代筆。今天限你六步成詩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問你死罪!”
曹植點點頭,說:“請皇上賜題。”
“就以兄弟為題,但不許出現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邁開腳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德寂以為計。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來豆梗當柴燒。豆梗在鍋下呼呼燃燒,豆子在鍋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倆都是一條根上長出來的,為什么這樣狠心地煮我不輕饒?”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石聽了,羞愧難當,免去了他的死罪,將他貶為安鄉侯,曹植七步成詩的事很快傳開,人們也因此而稱贊他有“七步之才”。
有七步成詩才能。比喻人有才氣,文思敏捷。
3、開誠布公 (諸葛亮 三國)
出處: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典故: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極得皇帝劉備的信任。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并且誠懇地表示,你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話,干出危害國家的事來,你就取而代之。
劉備死后,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后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并認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經擔任了這么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么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義的。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ù)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當前鋒。因為違反節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后主批準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罕見的。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于軍中。他一生清貧,并無什么產業留給后代。
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打開自己的心扉,真誠待人。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