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過敏?
過敏是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受到外來物質刺激后所產生的一系列過度的異常反應。醫學上稱“變態反應”,俗稱“過敏反應”。引起該反應的物質稱“致敏原”或“抗原”。
常見的過敏原及癥狀:
食物:魚、蝦、蟹、蛋等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及食品中的化學添加劑;
藥物:各種抗生素、解熱鎮痛藥、鎮靜催眠藥、抗癲癇藥、異種血清制劑、疫苗、某些中成藥;
日常接觸:塵螨、霉菌、寵物皮毛、昆蟲叮咬、某些植物和花粉、化妝品、洗滌劑等;
物理因素:冷、熱、日光、風、濕、摩擦。
癥狀:發生過敏后,鼻部有鼻癢、鼻塞、打噴嚏、流涕等癥狀。皮膚伴有疹癢、紅斑、豆疹、風團(皮膚局部的急性水腫)癥狀。此外,眼癢、咽喉部癢、呼吸急促等都屬于過敏的表現。
抗過敏藥的分類及特點:
一、抗組胺藥。最常用的抗過敏藥,最適用于Ⅰ型過敏反應,已經發展到第三代。
第一代抗組胺藥(苯海拉明、撲爾敏、異丙嗪、賽庚啶等)
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和中樞神經不良反應,如嗜睡乏力,反應遲鈍等,還具有抗膽堿作用,引起口干、咽干等癥狀,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在臨床上已較少使用。
第二代抗組胺藥(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阿司咪唑、特非那定等)
對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較輕或無鎮靜作用,起效快、作用時間長,很少引起抗膽堿等副作用,臨床上應用也逐漸減少。
第三代抗組胺藥(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
副作用更小,起效更快,與紅霉素、酮康唑等合用也不會產生心臟毒性,臨床應用更為安全。
二、過敏反應介質阻滯劑。又稱肥大細胞穩定劑,有酮替芬、色甘酸鈉、色羥丙鈉等。此類藥物的副作用也是易引起嗜睡和體重增加。色甘酸納還可能出現咽部和支氣管刺激性咳嗽,極少數人在開始用藥時出現哮喘加重。
三、鈣劑。能增加毛細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從而減少滲出,以緩解過敏癥狀。主要有葡萄糖酸鈣、氯化鈣等。鈣劑注射時有熱感,宜緩慢推注,注射過快或劑量過大時,可引起心律紊亂,嚴重的可致心室纖顫或心臟停搏。
四、免疫抑制劑。主要對機體免疫功能具有非特異性的抑制作用,對各型過敏反應均有效,這類藥物主要有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強的松、地塞米松、以及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其不良反應重,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五、其他。維生素C具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能幫助人體清除自由基,保護人體組織細胞免受自由基的破壞和損傷。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