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
茵陳別名牛至、耗子爪、田耐里、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細葉青蒿、安呂草,拉丁文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管狀花目、菊科、牛至屬,植物蒿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中國民間現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慣。茵陳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藥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分布于中國、日本、朝鮮、蒙古等國家的低海拔地區的河岸、低山坡地區。茵陳有兩個采收期,春季采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的習稱"茵陳蒿"。
茵陳原草
采制:春季幼苗高6~10cm時采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采割,除去雜質及老莖,曬干。春季采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茵陳蒿"。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蒜蓉蒸茵陳
主治: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等。藥理學研究有利膽,保護肝功能,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擴冠等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茵陳有顯著的保肝作用,對甲,乙型肝炎,黃疸型肝炎,有顯著的療效。有利膽,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中膽酸和膽紅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臟冠脈血流量,改善微循環,并有降血壓,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熱平喘,驅除蛔蟲及抑制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與細菌的作用。
茵陳大棗湯
做法:先取適量的水,加入茵陳20克,大棗3枚煮熟,水開15分鐘后,把茵陳撈出,打入荷包蛋煮2分鐘即可。
功效:茵陳大棗湯是一種很有營養價值的養生湯,它具有益氣補血、健脾和胃等作用。
涼拌茵陳
做法:茵陳蒿嫩莖葉250g,白糖、麻油各適量。將茵陳去雜洗凈,入沸水鍋焯透,撈出洗凈,擠干水,切碎放盤中,加入精鹽、味精、白糖、麻油,食時拌勻即成。
功效:此菜碧綠清香,甘甜爽口,具有利濕退黃、祛風明目的功效。適用于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疥瘡,兩目昏花,夜盲等病癥。
蒜蓉茵陳
做法:將白蒿去掉黃葉、老葉和根后,用清水洗凈。用淘菜筐將白蒿瀝干水,然后趁著濕裹面粉。將拌好的野菜上籠蒸,蒸10分鐘即可出鍋。白蒿出鍋后還需加入蒜蓉調料,蒜蓉調料由蒜泥、醬油、香醋、小磨香油、味精、鹽、純凈水調制而成。也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加不同的調料。
茵陳食用禁忌
1.非因濕熱引起的發黃忌服茵陳。
2.蓄血發黃者,禁用茵陳。《本草經疏》
3.熱甚發黃,無濕氣,二者禁用茵陳。《得配本草》
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注和評論是對作者的鼓勵,謝謝!
后續會有更多的專業的和非專業以及科普中醫類知識。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