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造成的可能威脅生命的肝臟感染。它是一個嚴重的全球衛生問題。全球約有2.4億多人患有慢性肝臟感染疾病,每年約有75萬人死于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二、臨床表現
多數人在感染HBV后的急性傳染期沒有任何癥狀,但有些人會出現急性表現,癥狀可持續數周,包括皮膚和眼睛發黃(黃疸),尿色深,極度疲勞,惡心,嘔吐和腹痛等。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90%以上的人在六個月內會痊愈并完全清除病毒。但也有部分人群無法痊愈,從而形成慢性感染,以后可能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除急、慢性感染外,還有一部分人群雖然體內存在乙肝病毒,但很少有肝病相關癥狀與體征,肝功能基本正常,這類人群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這種攜帶狀態可能會持續終生,但也可能轉變成慢性感染狀態。
三、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不會通過受污染的食品或水傳播。主要傳播途徑如下:
(1)母嬰傳播。90%的新生兒患乙肝是在母體分娩的過程中,通過血液和羊水感染形成的的。所以,在乙肝孕婦生產的準備過程中,及時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聯合應用,可以及時阻斷乙肝的傳播,阻斷率可以達90%以上。
乙肝疫苗到相關醫院按照醫生遺囑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嬰兒出生后6小時和一個月后,分別注射,同時按正常計劃注射乙肝疫苗,即可有效保護新生兒不受乙肝病毒的侵犯。
(2)醫源性傳播。是指在醫院的檢查治療過程中,因使用未經嚴格消毒而又反復使用的、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醫療器械所引起的感染。手術、牙科器械、采血針、針灸針和內鏡等消毒不徹底,都可能引起乙肝的傳播。另外,在刮痧、修腳、紋身、紋眉、打耳洞等過程中,如果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也可以引起乙肝的傳播。
(3)輸血傳播。輸入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后,如全血、血漿、血清等,可引起乙肝傳染。
(4)密切生活接觸傳播。如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均有可能因劃破皮膚,引起乙肝病毒傳播。
(5)性傳播。性傳播屬于體液傳播的一種。乙肝病毒攜帶者的精液或陰道的分泌物中都可能含有病毒,因此,乙肝病毒可通過性生活傳播。
(6)不安全注射。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全球每年新發乙肝病例中,約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
四、預防措施
1、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世衛組織建議為所有嬰兒在出生后盡早(最好是在24小時內)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此外,應接種疫苗人群包括所有未接種或者未全程接種乙肝疫苗或接種史不詳的人。
2、生活習慣是最重要的,應該注意生活習慣,減少藥物,酒精,香煙,咖啡,濃茶,魚肉蛋奶,垃圾食品以及抗生素激素殘留對肝臟的傷害,多吃新鮮綠色水果蔬菜,多吃五谷雜糧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能量維生素礦物質和粗纖維的食物。
醫聞速遞,美好的一天從閱讀一篇有溫度的文章開始,每天都會分享一些實用的醫學內容,期待您的關注!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