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是消費者權益日,而每年的3.15都是一面“照妖鏡”。
你花重金給直播打賞過嗎?
你網購買貨被坑過嗎?
你被借貸平臺的名義年利率忽悠了嗎?
你被網上評價、經驗欺騙過嗎?……
接下來,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年的“315”都揭露了哪些黑幕呢?又有哪些重點呢?
01
直播打賞要理智
直播打賞大家眾所周知。然而,在直播主播的背后還有一雙看不見的手——運營公司,他們極力想把受害人的錢和情感當作“掌中玩物”。
這些直播運營多為男性,通過冒充女主播和粉絲聊天、互動,使用話術引誘受害人持續到直播間打賞。這些運營團隊靠著打擦邊球、強刺激、重迎合,無節制地掏空粉絲們的錢包,將直播變成了欺詐和斂財的工具。
警方提示
1.觀看直播應正規、合法的直播平臺。
2.網絡交友需謹慎,謹防落入對方設置的“桃色陷阱”。謹記“不輕信、不透露、不轉賬”。
網警普法
根據七部委聯合發布的《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第十八條有關要求,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從事網絡直播營銷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遵循社會公序良俗,真實、準確、全面地發布商品或服務信息,不得發布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信息,欺騙、誤導用戶,對利用網絡直播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公安機關將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02
網絡購物需謹慎
直播電商這幾年都是風頭正勁,但部分商家利用大家想要通過廠家直銷渠道買便宜貨的心理,在直播間層層設套,看似是給消費者讓利,實際上讓受害人深陷其中、欲罷不能。
主播在直播中捏造工廠主身份,通過以次充好,錯誤引導材質銷售產品,編造工廠價、撿漏價忽悠受害人下單,甚至不惜在直播間表演雙簧砍價、走私、偷渡等狗血劇情。實際上,他們這一系列鬧劇就是為了掩蓋價格虛高、品質低劣的真相。
警方提示
1.網購時請選擇正規的直播平臺,不要隨意點擊不明鏈接。
2.在網購時要對直播帶貨主播宣稱的銷量、使用效果、材質等說法謹慎對待,不輕信所謂的工廠價、撿漏價等話術。如發現被騙后,要及時報警求助和向平臺舉報。
網警普法
根據《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第十八條有關要求,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不得營銷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或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的商品。對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行為,直播營銷人員或組織應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公安機關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03
網貸小心被套路
互聯網貸款因為門檻低、申領到款方便等因素受到很多消費者喜愛。然而在便捷的外衣之下,大家往往容易忽略其中的信用風險。
網貸平臺在一開始會以“高額度、低利息、下款快”吸引借款人借款,在引導借款人完成相關流程下款前,利用借款人借款心切的心理,又突然提出砍頭息、手續費、會員費、逾期費等“隱藏條款”,“套路”或強迫借款人支付高額費用。
網貸平臺還會通過混淆“名義年利率”和“實際年利率”的方式誘使借款人在平臺上借款,導致借款人需要支付遠高于銀行利率的利息。
警方提示
1.在選擇貸款機構時,一定要注意核實貸款公司有無貸款資質。應選擇銀行或者其他正規渠道進行借款。
2.申請借款時一定要仔細審查相關條款,尤其要關注真實的借款額度、借款期限,是否有“會員費”“頭息”“服務費”等隱藏條款,以及借款協議內容與實際借款、還款事項是否一一對應,并注意保存好相關證據。一旦發現問題,應及時報警。
網警普法
我國《民法典》規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并計算利息。”;另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 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約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四倍的除外。”
04
口碑營銷辨真假
面對互聯網的海量信息,大家在選擇的時候往往需要參考一下其他人的觀點和經驗,但是,在搜索引擎、問答平臺、口碑網站上,很多的知識信息卻被不法分子操縱。所看到的問題和答案,很多都是由口碑營銷公司冒充真實用戶做出來的,有些甚至是系統機器人通過關鍵詞爬取多篇文章“東拼西湊”成的答案,大量垃圾信息讓網民難斷真假。除此以外,在利益的驅使下,口碑公司會通過篡改標題,左右搜索結果、404處理等方式為產品編造虛假口碑,誤導消費者。
警方提示
1.瀏覽網頁信息時要注意辨別信息的真偽,正確看待網上的觀點、建議。
2.面對網絡信息中出現的明顯為一套話術模板的內容,或者帶有產品推銷、廣告推薦的內容時要擦亮雙眼,提高警惕。
網警普法
任何個人和組織實施非法刪帖、網絡誹謗以及發布、傳播違法信息等違法犯罪活動,將涉嫌觸犯《網絡安全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相關規定。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