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睡覺有沒有流過口水,反正.......我流過,如果你沒流過,那你應該看到別人流過口水吧,好家伙,你是不是覺得這人睡得真香,甚至還會想這人是不是在做夢吃大餐,所以口水流出來啦,如果你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為什么呢?別急,接著往下看,我們一起來認識睡覺流口水是咋回事。
從中醫的角度講,睡覺流口水,中醫稱為"滯頤",中醫認為引起這種癥狀主要是因為脾胃積熱或脾胃虛寒,或者脾腎兩虛,或者中風,都會出現流口水的狀況,這里呢主要從脾腎的角度講一下為什么睡覺會流口水,至于中風這個就不必展開。
在五臟與五液對應的關系中,《中醫基礎理論》第九版是這樣描述的:脾在液為涎,涎為口津,即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由脾氣布散脾精上溢于口而化生,故說脾在液為涎。涎具有保護口腔、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旺盛,以助食物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說。脾精、脾氣充足,涎液化生適量,上行于口而不溢出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氣不攝,則導致涎液異常增多,可見口涎自出。 腎在液為唾,唾為口津,即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多出于舌下,具有潤澤口腔,滋潤食物及滋養腎精的作用。唾由腎精化生。腎精在腎氣的作用下,沿足少陰腎經到達舌下或齒縫,分泌而出則為唾。故《素問.宣明五氣》說:“五臟化液..腎為唾。”由于唾源于腎精,若咽而不吐,則能回滋腎精;若多唾久唾,則能耗傷腎精。故古代養生家主張“ 吞唾”以養腎精。唾與涎均為口津,但同中有異。涎較清稀,為脾精所化,出自兩頰,可自口角流出;唾較稠厚,為腎精所生,出自舌下,多從口中唾出。故臨床治療口角流涎多從脾治,唾多頻出多從腎治。
綜上所述,睡覺流口水要么是脾虛,要么是脾腎兩虛,這個怎么區別呢?首先脾虛大多見于小孩子睡覺流口水,一般情況下還伴有大便溏薄、面白唇淡的癥狀體征,也就是大便有不消化的東西、而且大便較稀。而脾腎兩虛多見于成人,除了脾虛的癥狀體征外,還有腎虛的表現,比如夢尿、怕冷之類的。另外,小孩子睡覺流口水還可見于脾胃積熱,脾之液為涎,廉泉乃津液之道路,若小兒脾胃素蘊濕熱,致廉泉不能制約,故涎液自流而粘稠,嚴重的甚至口角赤爛。
聲明:本文首發于:中醫健康日記,我的個人公眾號。
標簽:液化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