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六零后大的60出頭,小的50出頭,60后兒時的記憶是豐富多彩的,那時無作業之勞頓,也無絲竹、西洋樂器興趣班培訓之奔波,有的就是玩。而且那個年代無論孩子們來自貧窮之家還是來自富貴人家,孩子們的玩法幾乎都是一樣的。男孩熱衷于玩槍,雞斗斗,打缸砄,彈玻璃球,翹竹骨棒,車鐵環,玩軸承做的滑車,軋牛牛,丟鐮刀……等,女孩子跳皮筋,撅踢子,挑花線……等。
五六十歲的人了,有時間靜坐下來,沏一壺清茶,在悠閑靜瀾的晨間或午后對往事做一些回憶,整理。忙碌年代己經遠去或淡漠的場景,此時此刻便慢慢的愈來愈清晰,呼之欲出了。今天首先出場的是兒時玩具槍族系列。
兒時玩的槍很多,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不愛紅裝愛武裝,爽英姿五尺槍的年代,所以首先登場的是孩子們的五尺槍:紅櫻槍
1、紅櫻槍制作簡單,找一塊長方形的小十八板用鋸子鋸成菱形,然后用刀把菱形的四條邊削一成刃口,找一根稱手的竹樁或木棍,在上端割個口子,把菱形狀的槍尖卡進去然后用釘子固定,再在釘子外綁上紅色的絲帶或布條,一把紅櫻槍便制成了。當然有條件的人家會利用工具在大人的幫助下做出精致的紅櫻槍比如木工家庭,金工家庭等當時的手藝人家庭。
和紅櫻槍標配的是綠帆布書包,上面有"為人民服務"的字樣,還有脖子上的紅領巾。全副武裝以后無論是在校門口一站,還是在村頭一立,都是十分英俊的。
由于我是68年出生的,所以紅櫻槍只看到哥哥姐姐們擁有,當我上學時已75年,那一年文革結束,紅櫻槍也退出了舞臺。
2、進入一年級后,真正接觸玩具槍的是紙折的駁殼槍,和紙折的左輪手槍。
駁殼槍是抗戰時期的指揮員用的武器,地道戰,地雷戰中武工隊用的駁殼槍是大家心動的奢侈品。所以紙折的駁殼槍風靡一時,幾乎每個小孩都會制作,我現在還能在不超5分鐘的時間內折出一把精致的駁殼槍來。
等到渡江偵察記播放后,美式裝備的敵參謀長的左輪手槍又上了"熱搜",于是左輪手槍紙折版風靡校園。這個比較簡單,折成三角形的小塊后,層疊拉伸成形就可以了,但如何折小塊己全然忘記了。
3、等上到2~3年級的時候己經不滿足于紙折的手槍了,那時候在祝華中小學讀書,小學實行復式班,二四復式、三五復式,看到高年級的學長們玩能擊發紙彈的手槍了。趕緊的和二哥一起找材料制作起來。材料都能找到:粗鐵絲彎成手槍狀,細鐵絲起固定部件的作用,皮筋是手槍擊發的動力。紙折的紙彈是子彈,這子彈射程有限,擊發到人除臉以外無痛感,所以安全性較高。還有粗鐵絲彎成的扳機。兩個人琢磨折騰了幾天,終于每個人都有了一把屬于自己的彈紙彈鐵絲手槍,在同學面前出盡了風頭。
4、村上對后門的西橫頭娘娘家的兒子,女兒,還有東橫頭小太太的兒子、女兒,都在城市里工作,或無錫或蘇州,他(她)們的孩子暑寒假都會集中到水池里和我們一起玩。大青、小青;大寶、小寶……還有我上海姨媽家里的大姐姐,小姐姐,國琴阿哥等,他們一下來水池里就熱鬧了,他們往往會把城市里的玩具帶到鄉下來,其中火柴槍最早就是他們玩了才知道的。看到那精致的構造,把鄉下孩子們的下巴都驚掉了。烏黑的自行車縫條做成的槍管,锃亮的撞針,靈巧的扳機和觸發機構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那是來自蘇州的西橫頭娘娘家的外甥的最愛,是他爸爸精心制作的。然后就是羨慕的眼神,好在小哥哥很隨和,當我們提出想玩的想法時,小哥哥不但教我們怎么玩,還裝上火柴讓我們擊發。
聽著扣動扳機火柴棍被擊發引爆發出的響聲和香噴噴的火藥引爆后的飄香,看著離弦之箭般飛射出去的火柴棍,現在想想都是太享受太享受了!
由于那時鄉下很少有自行車,無法取得原材料,火柴槍沒有親手制作過,到后來自行車普及,自行車鏈條隨處都可見時早已經過了想做玩具槍的年齡了。
不過,學校里一些在社辦企業工作的家庭的孩子,他們也曾帶過火柴槍進校園的,由于用火柴作子彈,有一定的危害,學校是禁止的。所以火柴槍雖高調登場,但一般普通的孩子看的多,真正玩倒的人不多的。
5、百響子手槍
百響子還記得嗎?換糖姥姥挑著貨擔走街串巷,貨擔里必備百響子,一張16k的紅紙上面等距離間隔放置直經2~3mm的火藥芯,然瓦用另一張16k的紅紙涂上膠水覆蓋其上,放置太陽F曬干,便成了可以買賣的百響子紙了,記得一毛錢一張吧,有上百顆百響子。大隊上的雙代店有售比較便宜,還有就是換糖姥姥的貨擔上有,小孩子一般都找換糖姥姥換,平時節攢v些塑料皮,雞黃皮,甲魚殼,桔子皮,破布頭等可以換自己想換的東西。
換得百響子,然后找一個百鵲靈的盒子,把百響子用剪刀剪成一顆一顆的放在里面,儲備好,這就是彈藥庫。
再說百響子手槍,那篇幅就長了,我們下回再說。
辛丑年20211022
標簽:液化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