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吧 睡吧 我親愛的寶貝
媽媽的雙手輕輕搖著你
搖籃搖你 快快安睡
夜已安靜 被里多溫暖
……”
這首搖籃曲相信你們都能哼唱出來,畢竟大多數(shù)人在孩童時期都是聽著它漸漸入睡的,那種被媽媽摟著入睡的溫情,是想忘也忘不了的吧。
然而除了這首搖籃曲外,其實還有很多適合孩子入睡的古典音樂,除了陶冶情操、還可以開發(fā)右腦、激活大腦神經(jīng)元,是不是一舉多得呢?
“有些聲音我們很愛聽,像海浪的聲音、下雨的聲音、鳥鳴聲,都很美妙;有些聲音卻很怕聽,比如電鉆的聲音、勺子摩擦玻璃的聲音,會讓我們嘔吐甚至神經(jīng)衰落。為什么呢?因為那些微風(fēng)、海浪的聲音里發(fā)出1/F的力量頻譜,使人的大腦產(chǎn)生美妙的阿爾法波,給人良性刺激,獲得抽象的安慰感。據(jù)說在你心情愉悅的時候,大腦就會產(chǎn)生阿爾法波。”
——田藝苗
肖邦:降D大調(diào)搖籃曲
Berceuse in D-Flat Major, Op. 57
Maurizio Pollini - Chopin: 4 Scherzi; Berceuse; Barcarolle
這首搖籃曲是肖邦創(chuàng)作的唯一的一首搖籃曲,他將這一古老的音樂題材加以藝術(shù)加工和提高,使之散發(fā)出奪目的光彩和詩意。
曲中的和聲、旋律以及伴奏音型都極其簡單,只用了兩個和弦,在不變的主音持續(xù)低音上,每一小節(jié)變換著主和弦與屬和弦的和聲,不斷重復(fù)同一伴奏音型模仿?lián)u籃搖動的節(jié)奏,這一音型不斷重復(fù)了68次之多。
最初的3次變奏,我們能清晰地聽到搖籃曲的旋律在不斷反復(fù)吟唱著,并在曲調(diào)下方加上了陪襯聲部,使旋律音響更為豐富,后來的幾個變奏,旋律的加花裝飾越來越復(fù)雜。肖邦在這些變奏中,樂思如潮般自如地展開著,恰如其分地用上裝飾音、花腔式的走句、顫音、或有時添上半音階性上行的旋律,或變成華彩段落,使鋼琴發(fā)出了豐富多彩的音響。直到第十變奏,樂思又回到開始時的搖籃曲的主題音調(diào),這溫柔的歌聲綿綿不絕、繚繞耳邊,猶如慈愛的母親,輕輕推動著搖籃前后搖蕩。最后,樂曲在充滿撫愛的寧靜氣氛中結(jié)束。由于肖邦得心應(yīng)手地不斷運用鋼琴化的旋律進(jìn)行,使得樂曲內(nèi)容非常充實。
其主題變化重復(fù)達(dá)16次,但并不像一般的裝飾變奏那樣段落分明,而是將其織成一支自始至終連成一體的扣人心弦的抒情旋律。雖然肖邦用了各種“裝飾”型的變體手法來改變這個帶民間色彩的迷人的旋律,但始終保持音樂的總的溫柔詩意、寧靜安謐的“親切”的性質(zhì)。
自從這首樂曲于1843年問世以來至今,在同類體裁的的鋼琴作品中還未有可以相媲美的作品。肖邦把歌唱性的旋律在固定音型的伴奏烘托之下通過華麗的裝飾加以變奏,而同時又保持了音樂自始至終寧靜安謐的性質(zhì)。這與其說是一首搖籃歌,不如說更像一首敘述孩子夢中仙境的富于詩意的故事。
拉威爾: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Jean Efflam Bavouzet - Ravel: Complete Piano Works
1899年,年輕時的拉威爾,在一次欣賞羅浮宮美術(shù)館時,被一位西班牙畫家維拉斯凱斯所畫的年輕公主肖像所深深吸引,遂而引發(fā)靈感,寫下了《死公主的孔雀舞曲》。
拉威爾描述這首作品為“呼喚小公主靈魂的帕凡舞曲,也許在以前,她曾隨著音樂在西班牙的庭落下舞蹈”。帕凡是一支緩慢的、在法庭上跳舞的游行舞曲,在16-17世紀(jì)的歐洲大陸曾廣受歡迎。
這首很短的古風(fēng)作品并不向任何歷史上任何一位確切的公主致敬,但傳達(dá)出對西班牙式傳統(tǒng)和敏感的感念,這也是與拉威爾同時期作品中大量涌現(xiàn)的相同情感(最具標(biāo)志性的,克勞德·德彪西,和艾薩克·阿爾班尼士)。 在他其他一些作品如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和波麗露中也能找到同樣的東西。
拉威爾將這首帕凡獻(xiàn)給了他的客人,波麗妮雅克夫人(Winnaretta Singer、Princesse de Polignac)。在1900年發(fā)布時,曲子僅僅引起很小的關(guān)注;直到西班牙鋼琴家韋涅斯(Ricardo Vi?es) 1902年4月5日的首次演出。 然后作品變得非常流行,雖然拉威爾認(rèn)為,它“形式不好”,并過度地受到伊曼紐爾·查夫列爾的影響。
拉威爾試圖將作品演奏得非常緩慢 – 比差不多任何其它現(xiàn)代的詮釋都慢 - 據(jù)他的傳記作者本杰明·伊夫里說。批評者 Emile Vuillermoz 抱怨說拉威爾演奏的這首作品“說不出有多慢”。 然而,作曲家并不為徹夜不休的批評所動。在查爾斯·烏爾蒙的表演結(jié)束后,拉威爾提醒他,曲子叫“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不是“獻(xiàn)給公主的要死的帕凡舞曲”。當(dāng)作曲兼指揮家瑪挪亞·雷德特德斯科(Manoah Leide-Tedesco)問到怎樣理解曲名“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拉威爾輕輕一笑,答道:“你以為?標(biāo)題和內(nèi)容沒有一點關(guān)系,我只是喜歡這幾個詞,恰好放在這。就是這樣。”
福雷:月光
Fauré: Clair De Lune Op. 46 No.2
DIETSCHY;Philippe Cassard - Faure: Melodies
福雷(Gabridl Faure)是19世紀(jì)著名的法國作曲家、鋼琴家,也是法國最有影響、最富代表性的藝術(shù)歌曲作曲家之一。他在繼承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傳統(tǒng)的同時,又為印象派音樂的出現(xiàn)開辟了道路,極大地影響了新一代的作曲家。福雷一生創(chuàng)作了100多首藝術(shù)歌曲,被稱為 “法國的舒曼”。
法國藝術(shù)歌曲就是詩歌與音樂的一體化。由于法國人熱衷于本國語言及出于民族的自豪感,藝術(shù)歌曲的歌詞深被重視,法國音樂家采用最多的歌詞出自19世紀(jì)后半期的巴那斯派和印象派詩人的詩作。詩有著自己的韻律和邏輯重音,那么他就天然地和音樂有著共同點,他們的交融就沒有異議了,一首好的詩就好似音樂,給人美的享受,音樂和詩的結(jié)合必定會給人高貴、典雅的感覺。
《月光》是福雷采用象征派大師威爾蘭的詩所譜寫的第一首藝術(shù)歌曲,是出自威爾蘭的詩集《風(fēng)流慶典》。
你的心靈是一幅絕妙的風(fēng)景畫
村野的假面舞令人陶醉忘情,
舞蹈者跳啊,唱啊,彈著琵琶,
奇幻的面具下透出一絲凄清。
當(dāng)歡舞者用“小調(diào)”的音符,
歌唱愛的凱旋和生的吉祥,
他們似乎不相信自己的幸福,
當(dāng)他們的歌聲溶入了月光――
月光啊,憂傷、美麗、靜寂,
照得小鳥在樹叢中沉沉入夢,
激起那纖瘦的噴泉狂喜悲泣,
在大理石雕像之間騰向半空 。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夜曲”
Nocturne, Op. 61, No. 7
Claus Peter Flor - Claus Peter Flor Conducts Mendelssohn
門德爾松為莎士比亞的喜劇《仲夏夜之夢》共寫過兩部音樂作品,一部是在1826年作者17歲那 年所作的鋼琴四手聯(lián)彈《仲夏夜之夢》序曲,次年改變成管弦樂曲,被稱為是音樂為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標(biāo)題性音樂會序曲;另一部是1843年為《仲夏夜之夢》 所寫的戲劇配樂。其中的序曲就選用了當(dāng)年的序曲。《仲夏夜之夢》序曲是門德爾松的代表作,它曲調(diào)明快、歡樂,是作者幸福生活、開朗情緒的寫照。 曲中展現(xiàn)了神話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詩情畫意。全曲充滿了一個17歲的年輕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和清新氣息,又體現(xiàn)了同齡人難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 的音樂表現(xiàn)力,充分表現(xiàn)出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及獨特才華,是門德爾松創(chuàng)作歷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在虛無縹緲的短引子之后,音樂進(jìn)入小提琴頓音奏出的輕盈靈巧的第一主題,描繪了小精靈在朦朧的 月光下嬉游的舞蹈。隨后出現(xiàn)的第二主題歡樂而愉快,有管弦樂齊奏伴隨著雄壯的號角,呈現(xiàn)出粗獷有力的舞蹈音樂,并立即轉(zhuǎn)入熱情激動而溫順的戀人主題,曲調(diào)樸素動人。經(jīng)過多次音樂的發(fā)展變化,樂隊又奏出了舞蹈性的新主題,具有幽默、諧謔的特征。
這部作品共十五段音樂,但是一般音樂會上僅演奏以下五首《諧謔曲》、《間奏曲》《夜曲》《婚禮進(jìn)行曲》《貝加莫舞曲》。全曲優(yōu)美典雅,是門德爾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關(guān)于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這樣寫到:“這部美妙作品的藝術(shù)命運多奇妙啊!它出自一位十七歲學(xué)生之手,這學(xué)生后來獲得了全世界的聲望。我想,當(dāng)《仲夏夜之夢》的音樂第一次出現(xiàn)時,一定給人以驚人的印象。”從這部樂曲開始,門德爾松逐步獲得了世界性聲譽,作為著名的浪漫主義作曲家載入史冊。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Aria
Glenn Gould -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1955 Version) - Expanded Edition
《哥德堡變奏曲》(BWV988),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晚期的一部鍵盤作品,1741年出版。全曲32段,全部演出40-80分鐘,被視為巴赫作品中最重要的變奏曲之一。其間巴赫在萊比錫,視力已開始減退。這部偉大的變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種變奏的詠嘆調(diào)》(Sriamit Verschiedenen Ver?nderungen),1742年出版,此作為巴赫的學(xué)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
哥德堡是侍奉當(dāng)時駐在德累斯頓的俄國使臣凱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輕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調(diào)彌撒》獻(xiàn)給凱瑟林,因此而獲得“宮廷音樂家”的封號。1741-1742年間,凱瑟林居住在萊比錫,讓哥德堡師從巴赫,學(xué)習(xí)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癥,失眠時就需哥德堡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幫助譜曲。巴赫當(dāng)時作成這部變奏曲之后,凱瑟林送他一只裝滿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謝。
全作品包括主題,30個變奏,主題反復(fù)。這是音樂史上規(guī)模最大,結(jié)構(gòu)最恢宏,也是最偉大的變奏曲。這部變奏曲是為兩層大鍵琴而作,巴赫在各段變奏里都指定了鍵盤的種類。
變奏曲的形式,是以一個基本主題,引導(dǎo)出對比命題和對應(yīng)(反對)命題,然后再探求演繹與對比的各種可能性。巴赫這部作品,以他1725年為安娜?瑪格達(dá)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薩拉班德舞曲作為主題,發(fā)展成30段變奏。這 30的數(shù)字,由3所支配,以3個成一組的變奏,以卡農(nóng)的方式表達(dá):一位齊聲的卡農(nóng),二為二度卡農(nóng),三為三度卡農(nóng)……此后達(dá)到第九個卡農(nóng)后,第十變奏為四聲部的賦格,之間不斷出現(xiàn)創(chuàng)意曲、托卡它、詠嘆調(diào)等各種形式。第一曾與第二層鍵盤交替。第十六變奏作為中心,速度分為前后兩半,這種作曲技巧所構(gòu)成的建筑結(jié)構(gòu)之微妙,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薩拉班德舞曲的主題開頭,第32段是經(jīng)過30段變奏后和緩地、平靜地重新回到主題(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簡單主題經(jīng)過30段變奏后,已變得異常豐富和復(fù)雜)。
李斯特:愛之夢
Liszt: Liebestraum No.1, S.541 No.1 - nach einem Gedicht von Ludwig Uhland - Notturno I: Hohe Liebe Andante espressivo assai
Daniel Barenboim - Liszt: Dreams of Love; Consolations; Sonnets of Petrarca; Rigoletto Paraphrase
Liszt: Liebestraum No.2, S.541 No.2 - nach einem Gedicht von Ludwig Uhland - Notturno II: Seliger Tod Quasi lento, abbandonandosi
Daniel Barenboim - Liszt: Dreams of Love; Consolations; Sonnets of Petrarca; Rigoletto Paraphrase
Liszt: Liebestraum No.3 In A Flat, S.541 No.3 - nach einem Gedicht von Ferdinand Freiligrath - Notturno III: "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Poco Allegro, con affetto
Daniel Barenboim - Liszt: Dreams of Love; Consolations; Sonnets of Petrarca; Rigoletto Paraphrase
《三首夜曲“愛之夢”》Drei Notturnos "Liebestraume" S.541 ,是李斯特于1850年用自己的同名歌曲改編而成的三首鋼琴夜曲作品。其中的第三首是家喻戶曉的鋼琴作品之一。
第一首的歌詞是德國使人烏蘭德的短詩《崇高的愛》。音樂寫得平靜安詳,富于樸素的美感。標(biāo)題即為《崇高的愛》Hohe Liebe 。
第二首也是為烏克蘭的詩而作,它描寫了“神圣的死亡”,是對愛情的深深陶醉。標(biāo)題為《幸福的死》Gestorben war ich 。
第三首根據(jù)德國詩人弗萊利格拉特的詩《愛之夢》而作。
這首歌的三段歌詞被李斯特處理為三個音樂段落,第一和第三段曲調(diào)相同,溫柔平靜,猶如美麗的幻境。中間一段則顯得比較激動,由于采用了色彩性的轉(zhuǎn)調(diào)手法,增強了情感起伏的力度。
李斯特把這首歌改編為鋼琴曲之后,在譜子上題了詩人弗萊利格拉特的另一首詩《愛吧,能愛多久》O lieb, so lang du lieben kannst : “愛吧!能愛多久,愿意愛多久就愛多久吧!你守在墓前哀悼的時刻快要來到了。你的心總是保持熾烈,保持眷戀,只要還有一顆心對你回報溫暖。只要有人對你披露真誠,你就盡你所能讓他時時快樂,沒有片刻愁悶。還愿你守口如瓶,嚴(yán)厲的言辭容易傷人!天啊--本來沒有什么惡意--卻有人帶淚分離。”
《愛之夢》引用原歌曲的旋律,首先出現(xiàn)一段輕聲吟唱、情意綿綿的旋律,這就是樂曲甜美的愛情主題,其中含有愛的柔情和愉悅。樂曲中段伴隨著情緒的不斷高漲,難以抑制的愛的熱情終于爆發(fā)出來,原來含情脈脈的內(nèi)心獨白,發(fā)展成大膽而熾熱的愛情傾訴,散發(fā)著火一般熱情。樂曲進(jìn)入高潮,表達(dá)了對純真愛情執(zhí)著的追求。尾聲部分重復(fù)愛的主題,在夢一般美麗的感覺中,戀戀不舍地結(jié)束全曲。
第三首在整部作品中最為著名,一般提起李斯特的《愛之夢》,指的就是這首樂曲。改編以后的鋼琴曲比歌曲更為自由,感情的高潮也更加充分了。這一類抒情小品表現(xiàn)了李斯特性格中溫柔多情的一面,這正是他使無數(shù)女性迷戀的原因之一。他的愛情通常是甜美的,如愿以償?shù)模幌氩窨煞蛩够偸切腋Ec痛苦相伴,希望與絕望交織。
德彪西:前奏曲——水之精靈
Debussy Preludes For Piano, Book II Ondine
Paul Jacobs - Debussy - Preludes For Piano
德彪西為鋼琴而作的前奏曲共兩集,每集12曲,一共是24曲,作于1910—1912年。
這24首前奏曲均有標(biāo)題,但作曲家并沒有把標(biāo)題記在曲首,而是用小字寫在樂曲終了的地方,他的用意是希望聽眾在欣賞時,不要拘泥于標(biāo)題。這些前奏曲也可以說是一種即興曲,或幻想曲形態(tài)的作品。它們所探究、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立的鋼琴技巧都很巧妙地相互配合運用,是集德彪西鋼琴技巧大成之作。
《前奏曲》靈感來源的領(lǐng)域,不僅給人以豐富的地理上的聯(lián)想(蘇格蘭、西班牙、希臘、意大利),還更多地展示了自然元素(風(fēng)、暴風(fēng)雪、雪、太陽),體現(xiàn)了德彪西對于自然界景象的極其敏銳的感受。
《水之精靈》為《前奏曲》第二集中的第八首。它的主題出自北歐的民謠,音樂色彩幽暗而神秘。
圖丨Anne Laval
部分文字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由“田藝苗的田”整理
本文轉(zhuǎn)自公眾號丨谷米文化
標(biāo)簽:液化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