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歐洲甚至全球車企都開始發展電動汽車,零部件的成本也會下降,所以歐洲、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對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都是利好。”
近期,“世界第一電動汽場”頭銜的易主,在業內引發熱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強勁,同比增長55.1%;而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卻同比下降了37.4%。
“據預測,今年整個歐洲的電動汽車銷售量會超過我國,中國世界第一的電動車市場會被歐洲搶走。”近日,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公開表示了對此事的擔憂,“我們非常痛苦,也呼吁政策制定者們,不能起個大早,趕個晚集,不要讓我們把基礎設施全做完了,人家歐洲卻開始熱賣。”
高補貼提振
歐洲多國新能源汽車市場
8月13日,德國獨立汽車分析師Matthias Schmidt發布的《歐洲電動汽車市場超過中國》顯示,2020年1-7月,歐洲新能源汽車注冊量達50萬輛,其中包括26.9萬輛純電動和23.1萬輛插混車,比同期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多出1.4萬臺。而彭博的一份報告也指出,今年前六個月,歐洲16個主要市場共銷售約38萬輛電動汽車,發展勢頭十分迅猛。
“只要疫情不再反彈,今年歐洲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就可能超過100萬輛,幾乎是去年全年的兩倍,市占率從去年的3%增加到7%-10%。”歐盟相關組織European Alternative Fuels Observatory(EAFO)預測。
“今年以來,歐洲市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迅速,與歐洲市場的消費環境有關。一方面,歐洲民眾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較高,充電設施完善;另一方面,歐洲近來對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補貼明顯增加,如法國、德國、英國均對個人消費者推出了相關補貼政策,刺激車市的同時也推動經濟復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指出。
而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日前公布的報告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該報告顯示,截至目前,歐盟27個成員國中已有26個國家制定了鼓勵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其中,法國在今年6月將私人購買電動汽車的補貼上限從此前的6000歐元提升至7000歐元,同時推出以舊換新的長期方案;德國則通過降低電價、加大相關基礎設施投入等方式引導汽車領域的綠色消費,并對電動汽車消費者和汽車制造商提供每輛最高9000歐元的購車補貼。
另外,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也推出了包括減免購置稅、增加用戶補貼等行業扶持政策,進一步刺激本國電動汽車市場發展。“在各項利好政策刺激下,預計今年歐洲電動汽車總體市場份額有望達到7.5%。”上述報告預測。
補貼退坡、定價偏高等
影響國內銷量
與發展勢頭迅猛的歐洲相比,此前一直銷量領先的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卻在今年出現回落。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共銷售39.3萬輛,同比下降37.4%,連續十二個月出現負增長,直至今年7月才重新恢復正增長。
“歐洲在增加補貼,而我國的補貼在逐步退坡,這必然會影響銷售。除此之外,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基礎設施建設現狀也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化的短板,因為現在很多電動汽車充電不便捷、充電設施建設不均衡等問題比較突出。”王青坦言,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下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整體汽車市場不振,新能源汽車受到影響;二是去年下半年是補貼退坡的分水嶺,補貼退坡后銷量出現明顯下滑。“但是,7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數據已轉為正增長,這個趨勢與整個汽車市場的需求反彈相吻合。”
此外,還有業內人士認為,國產電動汽車定價偏高也是影響銷量的因素之一。記者注意到,目前傳統燃油車的價格大多在10萬元到20萬元之間,新能源汽車與之相比并沒有太大優勢。銷量較高的新能源汽車也通常是中低端車型,定價較高的高端車型銷量則比較低迷。
“所以,15萬元到20萬元之間的新能源車型是主打產品,價格再高的話,除了有路權優勢,就沒有其他優勢了。”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廣應用促進會秘書長范永軍認為。
共同發力
助力產業鏈成熟
不可否認,在中國補貼大幅退坡、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轉型的關鍵時期,“綠色”政策及持續提高的補貼標準,使歐洲僅用半年就超過了中國。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此“重金”造就的“世界冠軍”之路能否持續卻是個問號。高補貼下,后期的歐洲市場會不會遭遇“騙補”、結構性產能過剩等問題值得關注。
對此,業內普遍認為,后續歐洲市場會如何發展目前還不可知,但從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看,由于電動汽車成本還無法和燃油車抗衡,因此不論對于歐洲還是中國來說,電動汽車都還未真正實現市場化,行業的發展還有待探索。
“現階段的關鍵任務是突破產品性價比以及電池技術;同時,還要開發簡易或者更廉價的充電樁,大幅提升消費者的使用便利性,尤其要解決個人家庭用戶的充電便捷性問題。”薛旭強調,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密度較高,主要以樓房為主,停車場地緊張,所以公共充電樁的建設也至關重要。
而在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看來,即使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中國,也不必大驚小怪,因為在政府的鼓勵下,歐洲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態度已經從之前的觀望轉向積極,這對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都是有利的。“如果電動汽車的發展方向能被全球汽車市場所接受,那進一步證明我們發展電動汽車是正確的。如果歐洲甚至全球車企都開始發展電動汽車產業,零部件的成本也會下降,所以歐洲、中國的電動汽車發展,對全球產業鏈都是利好。”王秉剛強調。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