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篁,江南水鄉古鎮,唐宋時系村落,因林竹茂密,遂名竹田里。清道光年間更名為新篁,沿用至今。
集鎮之上,有一座現今仍保留完整的七孔石橋名南星橋,溪流由此入新篁,因此橋為新篁門戶。橋,明末已在,清乾隆年間坍塌。新篁里人張廷濟領銜于清嘉慶年間籌款重建,橋上文字皆為張廷濟所書。
張廷濟,竹田里人,世居新篁南街太平寺后。張廷濟鄉試考中解元(第一名),信心滿滿奔赴會試而去,屢考不中,干脆放棄科舉,宅在家中自娛自樂。
張廷濟對文字有特別的嗜好,凡有文字的古物,鼎彝(古時的祭器,多刻著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古磚、碑版及書畫等,都會搜聚而來。然后,挨個考證,逐一賦詩,詩詞風格質樸,善用典故,集結成籍,著作頗豐。
《清朝續文獻通考》載:“廷濟酷嗜金石,精于考證,是編自鐘鼎彝器、泉幣、璽印、磚甓、瓦當下至文房玩物,有文字者,皆親自手拓,附以考訂,古趣盎然,良可寶也。”
經年累月,張廷濟收集的寶物越來越多,于是在住處建了一個閣樓,專用于收藏,名曰“清儀閣”。清儀閣內不乏珍品,特別是鐘鼎尊彝等青銅器頗為罕見,張廷濟所拓商周秦漢古彝鼎之銘文也有千種。當時,有人將“清儀閣”與清初被毀的項氏“天籟閣”相提并論。
慕名而來,參觀交流的,帶著自己的寶物來請張廷濟鑒賞和辨真偽的人越來越多,新篁的文風為之盛極一時。后來當過浙江巡撫的阮元,是學者型官員,喜歡廣交文人學士,他也是張廷濟的“粉絲”。當時阮元在浙江督學,專程赴新篁與張廷濟結交,此后來往密切。
自娛自樂之間,張廷濟玩出了名堂,后人贊曰:“張解元淡于榮進,結廬高隱,著作甚富。以圖書金石自娛,建清儀閣藏之,湛酣其中,三吳劇跡多歸焉。古香古色,照耀人寰,論者至以項氏天籟閣并稱。”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