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是常規檢測中用于衡量外周血中紅細胞大小變異性的一項指標。在日常工作中,無論是在檢驗工作者審核報告,還是臨床診療時往往容易被忽視。但具體到單個患者的連續檢測中,也許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案例經過
近日在審核血常規報告時,一名ICU患者的結果引起我的注意:該患者血小板數進行性減少,這對于ICU的患者來說,較為常見。引起我警覺的是RDW參數也發生了顯著改變,如下圖。
患者臨床信息:男,40歲。1月前曾在外院行開腹空腸部分切除+空腸回腸吻合術,術后反復出現惡心嘔吐,遂來我院尋求進一步治療,收入我院肝膽胰脾外科(2月20日),初步診斷為不全性腸梗阻。
25日發生電解質紊亂,并出現意識障礙和休克癥狀轉入ICU繼續治療至今(3月3日),現診斷:1、膿毒癥感染性休克 低蛋白血癥;2、昏迷原因待查;3、肺部感染呼吸衰竭;4、腸術后不全性腸梗阻;5、電解質代謝紊亂。
案例分析
患者血小板數進行性減少,考慮消耗和器官功能障礙。但RDW-CV在短短24小時內發生顯著變化是什么原因呢?病歷顯示患者在2月27號晚輸注紅細胞,但該患者之前也有輸血,且輸入的紅細胞大小都是正常范圍的,不會引起分布寬度增加。再看PLT直方圖。
有明顯的拖尾現象,是紅細胞碎片嗎?結合當天凝血四項結果,PTAPTTTT進一步延長,FIB較前次明顯減少,如下圖。患者凝血因子進一步被消耗,結合血常規結果,我們考慮有微血栓形成的可能。
立即與臨床醫生聯系,溝通后建議復查血常規,加查DIC全套、血栓四項、肝功能、乳酸脫氫酶等。結果如下
血涂片在顯微鏡也發現少量裂片紅細胞(約1%)
患者膽紅素正常,乳酸脫氫酶輕度增高,D-二聚體、FDP均超過上限,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復合物(TAT)與纖溶酶-α2纖溶酶抑制劑復合體(PIC)也有升高,但TAT升高更顯著,患者處于凝血優勢的狀態,綜合血常規結果考慮微血栓形成可能(DIC?TMA?)。建議臨床加強對血栓形成的監測。
總 結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是血常規檢測中用于衡量外周血中紅細胞大小變異性的一項指標,相比于血涂片而言,RDW能更加直觀和精確地反映外周血中紅細胞體積大小的離散程度[1-2],RDW越大,紅細胞體積差別越大。
本例考慮因微血管血栓形成,紅細胞受到機械擠壓發生破裂,導致紅細胞碎片產生從而使RDW增大。
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復合物(TAT)水平代表凝血酶的產生量,是凝血活化的重要標志[3]。纖溶酶-α2纖溶酶抑制劑復合體(PIC)是纖溶酶生成的重要標志物[4]。
血栓調節蛋白(TM)可反映血管內皮損傷狀態,可用于血栓形成后預后判斷。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劑/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復合物(t-PAI·C)判斷血管內皮系統修復程度,纖溶系統進展程度,協助血栓預警。
這4項指標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如下圖,在該案例中患者TAT增加更為顯著故判斷患者可能處于凝血優勢的狀態。
微血管血栓形成是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ICU患者病程較長,由于經濟費用問題。往往無法頻繁監測微血管血栓的形成。
血常規作為一個經濟且實用的檢查,往往作為ICU患者日常監測項目。在審核異常血常規報告時,檢驗人員能獲得更多與標本相關的信息。
如在本案例中,臨床往往忽視的RDW突然的增高,臨床看不見的儀器血小板直方圖異常和進一步對血涂片的鏡檢成為發現患者病情變化的主要原因。
同時檢驗人員也應了解基本的臨床知識,遇到無法解釋的結果,積極與臨床溝通,建議臨床做進一步檢查,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幫助臨床診斷和做出治療決策。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