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地熱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地熱資源總量約占全球的7.9%。借鑒國外經驗,地熱產業的發展具有政府主導與政策引領特征,未來地熱產業大發展需要政策支持。本篇文章探討當前政策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向,并對我國西部各省與東部部分省的地熱資源進行初步分析。
政策
隨著低碳經濟時代的來臨,可再生能源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地熱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家族的一員正在表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目前地熱能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雖小,但潛力十足。從一般規律看,發展初期往往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地熱產業也不例外。
我國地熱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地熱資源直接利用規模目前居世界首位,2014 年的利用規模達到48435GW,以地源熱泵、采暖和溫泉洗浴為主要利用方式。其中地源熱泵利用方式達到58%,地熱采暖和溫泉洗浴分別達到19%和18%。2014年地熱采暖資源利用量首次超過溫泉洗浴。1970年首先在廣東豐順建成我國第一座地熱試驗電站,以后又在河北懷來、遼寧熊岳、湖南灰湯、江西宜春、山東招遠等地利用100℃以下地熱水建立了幾座50KW~300KW地熱試驗電站,取得了一些試驗數據和建站經驗。由于經濟效益和穩定運行等方面的問題,試驗電站中目前只有廣東和湖南的機組能保存下來,其中的廣東豐順3號機組至今已長期穩定運行了20多年。西藏羊八井電站是我國最大的地熱電站,從1977–1991年的14年中裝機容量總共為25.18MW,最后一臺 3MW 機組于 1991年初投入運行。總體看來,我國地熱利用情況和全球利用情況基本一致,也是地熱直接利用增長較快,而地熱發電步伐緩慢。
我國地熱產業發展規劃
根據新的發展規劃,我國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從2015年的12%增長至2020年的15%。在新增3%的可再生能源份額中,地熱占1%。“十三五”時期中國地熱產業將逐漸進入加速期。基于地熱產業資源基礎、發展現狀等多方面因素考慮,《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對我國“十三五”時期地熱發展目標予以明確,將地熱供暖和發電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其中地熱供暖面積新增11億平方米,到2020年累計達到16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容量新增500MW,到2020年達到530MW。到2020年,地熱能年利用量達7000萬噸標準煤,地熱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 萬噸標準煤。京津冀地區地熱能年利用量達到約2000萬噸標準煤。
我國地熱產業政策現狀
壹
國家政策
2000 年之前,我國規范開發利用地熱資源的政策法律依據是《礦產資源法》。2000年之后《水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規出臺,對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做了進一步規范。除法規之外,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行政文件如規劃、綱要和指導意見等,參見表1。
貳
地方政策
為促進地方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部分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包括針對地熱資源的管理辦法、條例以及工程實施方案。如《北京市地熱資源管理辦法》、《天津市地熱資源管理辦法》、《云南省地熱資源管理條例》和《內蒙古地熱資源管理條例》等。針對地熱項目投資高,投資回收期長影響投資積極性等現象存在,部分地區出臺了一些財稅補貼政策,參見表2。
叁
整體評價
就政策的實施效果看,國內現有的中央和地方兩級政策法規對地熱資源直接利用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近年來各地的地熱利用規模顯著提升。但在地熱開發利用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政策法規亟需進一步完善和改進,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對地熱資源的法律屬性界定不清晰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規定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附則第四十四條則規定“地下水資源具有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的雙重屬性。地下水資源的勘查,適用《礦產資源法》和本細則;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適用《水法》和有關的行政法規。”《水法》和《礦產資源法》雖然明確了地下水資源具有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的屬性,但沒有明確界定和區分地下水和地熱概念。這一法律界定方面的空白導致管理依據不清,同時會導致企業從事地熱開發出現重復繳納稅費現象。
2
依據不同的立法管理,對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規范程度不夠
各級政府地熱資源管理機構分設在國土資源、水利、城建等部門,管理多元。主要有三種管理機構類型:一種是將水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為地熱的主管部門,比如鞍山市人大常委會主要根據《水法》發布的《地熱水資源管理條例》就這樣規定;第二種是將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作為主管部門,河北、北京、天津、邯鄲、銀川等地根據《礦產資源法》及其配套法規制定的規章等;第三種是將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均列為管理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共同管理。
3
法律與行政管理的協調性沒有理順
地方政府以《礦產資源法》為依據,規定了必須依法辦理采礦證才能開采地熱資源,但是存在部分行政法規與法律沖突的有關采礦權的規定,導致部分地方地熱資源的產權缺失或重疊,權、責、利主體不明確。由于管理不規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地熱井開采后的資源環保管理不到位,如地熱尾水回灌技術實施程度不夠,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
4
對地熱開發利用政策的針對性、強制性需要進一步加強,已出臺的一些政策執行力還有待進一步檢驗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出臺的地熱利用扶持政策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一些地區的煤改地熱項目政策落實不到位。已有的政策扶持的對象主要是地熱直接利用,且不夠全面和系統,很多地方對如何促進地熱發展還沒有系統明確的規劃。與風能、太陽能發電相比,針對地熱發電的財稅扶持政策基本還是空白,這一點在《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中有所表述。地熱發電方面,僅有羊八井地熱電站體現了國家意志與特事特辦的思路。國家層面出臺的各種法規更多的帶有鼓勵和指導性質,缺少強制性與執行力。缺乏像地熱發達國家那樣的強制性措施,國內的地熱開發利用無法形成連續穩定的市場需求,地熱的發展就會缺少持續的市場拉動,難以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強制性與激勵性相結合的發展機制。
肆
政策優化建議
1
國家層面,修訂完善現有法律,為科學有序的地熱管理掃清制度障礙
美國、日本等國家地熱產業之所以發展的較好的一個重要保障因素就是立法。我國目前的地熱管理運行無序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與立法的滯后有關。業內專家普遍建議修改完善現行《礦產資源法》及《水法》,對地熱資源的屬性重新進行法律界定,明確各級部門的管理職能與部門職責,消除地熱管理中的政出多門,為各級管理部門對地熱的管理改革提供法律依據。同時鑒于地熱資源潛力巨大以及我國對清潔能源的迫切需求,也可以考慮出臺專門的《地熱法》,強制推進地熱生產和消費,為地熱大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2
制定中央和地方兩級規劃體系,完善產業運行各項標準和規范
全國地熱“十三五”發展規劃即將出臺,該規劃將針對全國地熱發展做出系統說明。鑒于各省均有相應的地熱資源量,故應在全國規劃的基礎上出臺本地區的地熱發展“十三五”規劃及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技術路線和發展目標,以形成國家與地方兩級地熱發展規劃體系。前者傾向于地熱發展的大政方針,且應出臺和完善有關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各種標準和技術規范。以法規修訂為制度背景,改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地熱運行監管和法規執行力度,確保地熱產業發展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3
根據發展需要不斷完善現有經濟政策
地熱產業要取得大發展,財稅政策扶持是重要手段之一。僅有法治規范和行政管理手段還不夠,要有足夠的手段吸引多元投資進入地熱資源開發領域。目前的政策,特別是地方制定的地熱供暖補貼及地熱發電補貼政策雖有一定的效果,但距離地熱大發展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距離。國際上較為通行的補貼有投資者補貼、生產者補貼及消費者補貼等。建議借鑒這一經驗,從供需兩個方面加大地熱開發利用補貼力度。特別是目前國家已出臺的《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及《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等,為地熱產業融資提供了良好機遇,應借政策東風,鼓勵各地設立地熱產業投資基金,充分發揮投資基金的杠桿效應,吸引國內外各類資金進入地熱領域。同時還需從稅收、信貸、融資、上網電價等方面給予地熱產業大力扶持。
地熱產業的發展初期基本上是靠政策推動。我國應多從政策法規調整方面下功夫,為地熱大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在政策法規的優化上,應以基本政策為核心,建立集立法、規劃、管理、技術規范于一體的地熱發展法規、制度體系,只有法規、制度體系科學合理了,政策的功能才能得以有效發揮。
資源
我國是地熱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地熱資源總量約占全球的7.9%,可采儲量相當于4626.5億噸標準煤。我國主要有四個水熱活動密集帶;藏南-川西-滇西水熱活動密集帶;臺灣水熱活動密集帶;東南沿海地區水熱活動密集帶;膠東、遼東半島水熱活動密集帶。
1
新疆
壹
新疆的區域構造概況
新疆幅員遼闊,地質構造復雜多樣,地殼活動頻繁,各時代地層齊全,宏觀排列序次明顯,由山地到平原所出露的地層一般是由老到新序列產出,在地質構造形態上從褶皺山地到山前坳陷至廣大臺原,多呈疊瓦式斷塊構造形跡向盆地內梯狀陷落。
由于受青藏隆起的影響,其宏觀地勢的變化具有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少環山封閉盆地的特點。總之,新疆境內呈“三山夾兩盆”的地貌格局。
貳
新疆地熱資源豐富,主要分布于阿爾泰山南坡、天山西段和西昆侖山北坡等廣大地區。各熱水區帶的水熱活動強度自北而南逐漸增強,自西向東逐漸減弱;溫泉的分布密度自北而南也逐漸增大,水溫逐漸升高。
叁
新疆地熱資源類型
新疆地區地熱水分基本可分為褶皺山地斷裂型和沉降盆地型兩大熱水區。
褶皺山地斷裂型熱水
該類型是指地殼隆起區(古老的褶皺山系或山間盆地)多沿構造斷裂展布的呈條帶狀分布的溫泉密集帶,其規模大小因地而異,取決于斷裂構造帶的規模和新構造活動強度,一般為數十公里到數百公里。
該類型地下熱水按其所處的地理、地貌位置以及二級地質構造和控水斷裂劃分為3個熱水帶:
● 阿爾泰地熱水區;
● 天山山地熱水區;
● 昆侖山西部山地熱水區。
沉降盆地型地下熱水
該類型主要指分布于準噶爾、塔里木、吐魯番-哈密等三大盆地中的熱水。它們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熱儲層具有一定的展布空間,熱儲層結構為孔隙含水介質,埋藏深度較大。
主要分布在準噶爾和塔里木盆地的邊緣地帶,劃分為2個區:
● 準噶爾盆地東西邊緣地下熱水區;
● 塔里木盆地邊緣地下熱水區。
肆
新疆地熱資源分布規律
新疆溫泉分布與板塊構造關系略圖
1-水溫20~40℃;2-水溫41~60℃;
3-水溫>60℃;4-熱汽泉;
5-收集前人溫泉點;6-自噴地表熱水體;
7-板塊縫合線;8-大斷裂;
9-蛇綠巖(蛇綠混雜巖);10-藍片巖產出地;
11-湖泊;12-第四系覆蓋區
熱水的分布與地貌的關系
新疆地下熱水的分布密度受地貌控制極為明顯,分布從中高山區、中低山區、低山丘陵區到盆地坳陷區,隨地形高度的降低數量逐漸減少,水溫也逐漸降低,對地熱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利用構成了不利條件。
熱水的分布與板塊構造的關系
新疆的溫泉總體分布明顯具有深大斷裂控制的特征。
新疆地熱活動具有下述幾個明顯的特點:
● 地熱強活動帶多展布于古板塊板緣深大斷裂帶兩側的板緣活動帶上,受深大斷裂的控制比較明顯,溫泉呈條帶狀密集出露于深大斷裂的兩側;
● 從全疆水熱活動的強度上看,自南而北,自西向東具有減弱的趨勢;
● 從溫泉的水溫上看,也具有南部高、北部低,自南而北逐漸降低的特點。
2
青海
壹
青海省區域構造概況
青海位于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東北部,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作用在北部地區的響應區。區域大地構造位置屬祁呂賀山字型構造的前弧西翼褶皺帶,秦昆緯向構造帶及西域系和河西系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構造形跡以北西西向、近東西向、北西向的褶皺和斷裂表現明顯,次為北東向、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的褶皺和斷裂。
地熱資源主要分布于共和—貴德盆地、大柴旦、都蘭、青藏鐵路沿線溫泉和玉樹巴塘地區、興海地區、同仁盆地等地區。特別在共和、貴德和大柴旦、都蘭、玉樹巴塘盆地地區已發現多處溫度60~93℃的地下熱水,埋深一般200~1800m。
貳
青海省地熱資源類型
青海省地熱能資源種類齊全,地下熱水、淺層地溫能、干熱巖三種類型均有發現。地熱資源分布廣泛,在六州一地一市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東部、北部與南部地區。全省已發現水溫15℃以上的熱水或地熱異常點84處,其中90℃以上的中溫熱水點1處(貴德93.5℃),60~80℃的低溫熱水點10處,40~60℃的低溫熱水點9處,15~40℃的低溫水點64處。
青海地熱屬于地下盆地熱水田類型,熱水溫度多為20~40℃和40~60℃,少數在80℃以上。溫泉分布較廣,全省各地都有,主要分布于興海、熱水、貴德、都蘭、西寧盆地、同仁、剛察等地。
叁
青海省的地熱資源分布規律
按地下熱水的水動力條件、儲藏條件、地質結構及水文地質特征劃分,青海省主要發育隆起帶斷裂構造型和沉降盆地型兩大類型地下熱水資源。
3
云南
壹
云南省區域構造概況
云南地處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與濱太平洋構造域的交接部位。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強烈,類型多樣,分布廣泛,地層發育齊全,生物化石豐富,不同生物地理區(系)的生物交互混生。云南的西北部屬青藏高原的南延,南與東南亞地區相聯,是研究我國東部和西部兩大不同區域地質構造及其相互關系的關鍵部位。
貳
地熱資源及其分布特征
云南省的地熱資源,根據其形成的構造特征和賦存條件可分為三種成因類型:即近期火山和巖漿活動類型(滇西地熱多屬此類),褶皺山區斷裂構造類型(如滇西、滇東南地熱類型),深埋盆地類型(如滇東揚子準地臺區的昆明盆地型)。
按溫度和地熱載體形態,可分為產濕蒸汽型和熱水型。不同類型的地熱資源各有其分布特征,據此可將全省地熱資源劃分為以產出濕蒸汽為主的過熱水-高溫地熱資源分布區,中、低溫熱水為主的地熱資源分布區,低溫熱水為主的地熱資源分布區。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有溫泉的縣124個,各種溫泉有七百多處,熱水鉆孔逾百個。其中低溫溫泉占51%;中溫溫泉占33%;高溫溫泉占15%;過熱泉占10%。
叁
云南地熱形成與地質背景的聯系
地層及巖漿巖
云南省地熱資源分布非常廣泛,但并不見地層巖性及時代的專屬性。
地質構造
云南地處濱太平洋構造域和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的復合部位,地殼運動期次多、強度大。地熱田的形成與地質構造關系十分密切,從分析地熱地質背景角度出發,以哀牢山斷裂為界,可將其劃分為滇西褶皺區、滇東揚子準地臺區和滇東南褶皺區。
4
重慶
壹
重慶區域構造概況
重慶地處四川盆地東南丘陵山地區,市域內存在各個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渝東南川鄂湘黔隆褶帶,渝西川中褶帶,渝中川東褶帶,經向構造的渝南川黔南北構造帶和渝東北大巴山弧形褶皺斷裂帶等。各構造體系不同的巖層組合,差異性很大的構造特征和發生、發育規律,塑造了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態。
貳
重慶地熱資源相當豐富,且分布廣泛。就溫泉的分布情況看,重慶主城區包括渝中區、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及巴南區等九個區,溫泉個數居首位,為67個,其余零星分布璧山、彭水、秀山、酉陽等其他區縣。在重慶直轄的21個區中有溫泉(包括天然溫泉和人工揭露溫泉)分布地區為17個,占地區總數的81%。
叁
重慶地熱(溫泉)的類型
按溫泉出露條件將重慶的溫泉的成因類型分為三種類型:河流橫切型、斷裂型、其他類。
肆
重慶地熱(溫泉)的分布規律
溫泉出露與背斜的關系
重慶溫泉主要出露于各高隆起背斜的軸部、兩翼或者傾末端,其中于兩翼者居多。
溫泉出露與斷裂的關系
重慶溫泉出露與斷裂的關系據統計,出露在斷裂帶上及其附近的溫泉共33個,占溫泉總數的31%。與褶皺相伴的斷裂,以壓扭性斷裂居多,主要分布在背斜軸部和靠近軸部的兩翼,以及傾沒端和背斜軸線彎曲的扭曲地帶。
溫泉出露與地層巖性的關系
重慶溫泉集中于三疊系及奧陶系地層出露,從巖性上來看三疊系的地層中,重慶絕大多數出露于灰巖、白云質灰巖等可溶性巖層中
5
貴州
壹
貴州省區域構造概況
貴州省地處華南板塊內部,可分為“一塊二帶”的構造單元,即揚子陸塊、江南造山帶和右江造山帶。區域上經歷漫長地史時期的多種地質事件,特別是新構造作用及其青藏高原隆升對新近紀以來貴州地形地貌形成的影響至深,區域性活動斷裂以NE向和NNE向為主。
遍布全省的NE、NNE向多期復活斷裂主要表現為大型壓扭性左旋平移走滑斷裂束,總體上呈SE向NW推覆,組成一系列疊瓦式推覆體。該系列斷裂構造具有切穿性強、連續性好、水熱活動明顯的特征,它是貴州省最主要的導熱、導水構造。
貳
貴州省地熱溫泉分布概況(已探明的)
貴州省地下熱水資源主要出露于NNE或NE向背斜核部的張性斷裂帶、NEE向張扭性斷裂帶及二者交匯部位,主要分布于興義-都勻-劍河一線以北、畢節-興義以東和劍河-石阡-印江以西的廣大地區,尤以黔北、黔東北、黔中和黔西南分布。全省現已發現溫泉91處,具有地熱地質資料的勘察和開發利用鉆孔48個。
叁
貴州省地熱資源類型
貴州省地熱資源類型主要分為斷裂深循環型和沉積盆地型。
肆
貴州省地熱資源分布規律
與熱儲類型的關系
不同的地質構造條件下儲集層和保溫蓋層的組合體中地下熱水的賦存和運移狀態差異較大,該省的地下水熱儲類型主要為三類:層狀熱儲、帶狀熱儲和混合型熱儲。
與活動性斷裂的關系
從貴州省地下熱水資源形成的構造條件看,地熱異常點主要分布于區域性大斷裂束、褶皺束帶及短軸狀背斜傾伏端,北東向多期復活斷裂與燕山期形成的不同方向的構造帶復活部位常見熱水出露。
6
寧夏
壹
寧夏地質構造概況
寧夏回族自治區高原與山地交錯帶,大地構造復雜。從西面、北面至東面,由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相圍,南面與黃土高原相連。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較大,東部起伏較緩。
貳
寧夏地熱資源特點與開發現狀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熱,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的地區主要處于銀川地區。銀川市地熱田是銀川盆地地熱田的一部分,水屬中溫型地熱資源,市區132 km?范圍內地熱水可采資源總量為1. 79 x 108 m?,其特點是資源量豐富,埋藏淺,易于開采;在目前經濟技術條件下可開采20年,若經濟技術條件提高了,可采資源量還可增加。
叁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熱資源成礦類型
盆地淺層地溫梯度分布可明顯反映地熱田的分布范圍,從銀川盆地淺層地溫梯度分布可知。
7
內蒙古
壹
內蒙古地質構造概況
內蒙古中新元古代-中生代大地構造單元劃分為華北板塊、西伯利亞板塊、哈薩克斯坦(準噶爾盆地)板塊和塔里木板塊四個一級構造單元。并根據構造活動性質的不同,進一步劃分為華北地塊、華北板塊北部陸緣增生帶、西伯利亞板塊東南陸緣增生帶、哈薩克斯坦板塊東南陸緣增生帶和塔里木板塊東部陸緣增生帶五個二級構造單元。
貳
內蒙古地熱成因與分布
由于受深大斷裂、盆地類型、火山活動、氣候條件以及莫霍面的深淺等因素的控制與影響,區內地熱資源的成因類型主要為隆起斷裂型與沉降盆地型。
隆起斷裂型地熱的形成,主要受深大斷裂的控制,特別是受中新生代深斷裂的控制。
隆起斷裂型熱水還具有以下特點:
● 地熱資源多屬于低溫地熱資源,以40℃~60℃的溫熱水居多;
● 各熱泉涌水量一般較大,日出水量為800~3200m3;
● 熱泉一般為礦化度0.4g/L~1.0g/L,含鋰、鍶、偏硅酸礦泉水。
沉降盆地型一般分布在中新生界沉積盆地中,又可根據成因分為坳陷盆地和斷陷盆地兩類。
● 坳陷盆地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白堊系、第三系組成的盆地中。這個類型的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高原;
● 斷裂盆地地熱資源是內蒙古自治區主要的熱儲類型,如河套斷陷盆地、西遼河斷陷盆地、岱海斷陷盆地等。
8
廣西
壹
廣西區域構造概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上,按傳統地質構造劃分,是在揚子準地臺和南華地臺之間。它正處于該兩準地臺的江南地軸與桂、湘、贛、褶皺帶兩個構造單元的交接帶上,而絕大部份位于后者。按李四光的地質力學劃分,則位于廣西山字形構造中,處于此山字形構造之脊柱東側邊緣與馬蹄形盾地的交接部位。
廣西地層分布簡圖
貳
廣西地熱溫泉分布概況(已探明的)
比較著名的有龍勝溫泉、陸川溫泉、象州溫泉、全州炎井溫泉、平樂仙家溫泉。
叁
廣西地熱資源類型與分布情況
地熱資源類型:廣西地熱資源屬中低溫熱水型,屬于偏堿性,礦化度較低,屬于比較優良的地熱溫泉水。
分布情況:西部比較廣布,靠近云南邊境最為突出,其它大型斷裂帶上也有分布。總體上西部偏多,其它斷裂帶零星分布。
肆
廣西地熱分布與地質構造的聯系
從廣西地下熱水資源形成的構造條件看,地熱異常點主要分布于區域性大斷裂束、褶皺束帶及短軸狀背斜傾伏端,北東向多期復活斷裂與燕山期形成的不同方向的構造帶復活部位常見熱水出露。其中廣西境內控制溫泉分布的主要區域性大斷裂有:右江斷裂、三江—融安大斷裂等,沿這些斷裂帶均有熱礦泉出露。
9
陜西
壹
陜西省區域構造概況
陜西省的主要構造體系有秦嶺緯向構造體系、大巴山及米倉山區域東西向構造體系、祁呂賀蘭山字型構造體系、隴西帚狀構造體系等。
秦嶺緯向構造體系又稱秦嶺東西復雜構造帶,橫亙于陜西南部,構成秦嶺山脈,西延部分與昆侖山脈相連。故該構造體系屬于秦嶺—昆侖巨型緯向構造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構造時期和不同特征可分為兩個次級東西向構造亞帶:北秦嶺東西向構造亞帶、南秦嶺東西向構造亞帶。
貳
陜西省地熱(溫泉)分布概況
陜西是溫泉之鄉,全國發現最早的第一口溫泉就在陜西境內。“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描寫楊貴妃垂青東華清池溫泉的著名詩句。陜西境內溫泉資源豐富,目前著名的溫泉洗浴和療養勝地有臨潼、藍田、眉縣、勉縣等地,溫泉冬泳地為合陽、眉縣。而這些地區都屬于關中盆地(渭河盆地)之中。渭河盆地是一個地熱資源豐富的斷陷式盆地。
叁
陜西省地熱資源分布規律
陜西渭河盆地構造單元及地熱井分布圖
與斷裂的關系:渭河盆地的溫泉多沿這些斷裂呈線狀分布。
與地殼深度的關系:地溫資料顯示,渭河盆地的地溫梯度表現為中間高周緣低的特點,其中以西安凹陷的地溫梯度最大
與熱儲層的關系:渭河盆地新生代以來接受了巨厚的沉積,特別是在盆地的內部,是良好的熱儲層,這些底層多在盆地靠近中心的地方發育,所以水熱型的地熱資源也在盆地的中部較發育。
10
甘肅
壹
甘肅省區域構造概況
甘肅地質上分屬四個構造單位:紅石山斷裂帶以北的部分屬天山-興蒙造山帶;河西走廊至景泰一線以北和最東部的慶陽地區屬華北地臺;以南為祁連造山帶;澤庫-武山斷裂以南為秦嶺造山帶。
省地層分布簡圖
甘肅省地質構造簡圖
貳
甘肅省地熱溫泉分布概況(已探明的)
甘肅省地熱資源分布可分為隆起斷裂型和沉降盆地型兩類,隆起斷裂型分布在北山、祁連山、西秦嶺3條造山帶。沉降盆地型分布在安西-敦煌盆地、河西走廊盆地群、隴中盆地群(祁連東段)和隴東盆地。地下熱水溫度下限按15℃起算,截止2010年初不完全統計,溫泉和地熱異常孔已有62處之多,其中40~60℃中低溫熱7處,25~40℃低溫熱水21處,15~25℃熱水異常點34處。
叁
甘肅省地熱資源類型與分布情況
地熱資源類型:
甘肅地跨北山、祁連山、西秦嶺3條造山帶和安西-敦煌盆地、河西走廊盆地群、隴中盆地群和隴東盆地。地質構造的復雜性,形成了地熱資源的多類型,新構造運動塑造的盆山構造格局,控制了不同類型地熱田展布。地熱資源按熱儲層、蓋層、熱流體通道、熱源條件可分為隆起斷裂型和沉降盆地型兩類地下熱水。
分布情況:
隆起斷裂型分布:地下熱流體以對流方式沿斷裂或裂隙為通道流出地表形成溫泉。
沉降盆地型分布:按盆地性質不同可分為斷陷盆地型和拗陷盆地型,地溫場特征和熱儲條件存在差別。
11
四川
壹
四川的區域構造概況
四川盆地的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揚子準地臺偏西北一側,屬于揚子準地臺的一個一級構造單元,是一個以中生代內陸坳陷為主要特征的大型沉降盆地。盆地呈明顯的菱形邊框,西北和東南兩條邊界稍長,呈北東向延伸,相互平行,比較整齊;東北和西南邊界略有彎曲,主要是被西向,但向東西反向偏轉。
貳
四川地熱(溫泉)分布概況
整個四川的溫泉在地區分布上,以石渠-康定-木里一線以西的溫泉最多,平均水溫也最高,數量在全川居領先地位。次為川西南涼山地區。
叁
四川地熱資源類型
按照熱水循環的通道類型,可將四川地下熱水的水文地質結構劃分為柱狀匯流型、層狀匯流型和混合型等三大類。
肆
四川地熱資源分布規律
熱水的分布與地貌的關系
從地形上看,溫泉多位于河谷、坡腳、階地后緣或第四系沉積邊緣等受剝蝕、侵蝕作用較強,覆蓋的隔水層不厚或被切割開的地方。川東的溫泉則多位于巖溶區的河谷或“洼槽”中。
熱水的分布與地層巖性的關系
就泉口出露地層而論,絕大多數中,高溫溫泉都是分布在中,酸性火成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上,以巴塘一帶時代較新的火成巖周圍最為密集。
熱水的分布與構造的關系
全川33個溫泉區多出露在構造(尤其是挽近活動斷裂)的交匯與轉折處或者是斷裂與結晶基底隆起的邊界面之交接處,以及碳酸鹽巖地層皺褶之背斜軸部。
12
西藏
壹
西藏自治區區域構造概況
青藏高原構造作用強烈,由北向南,依次被4條地槽所分割,他們依次為可可西里-巴顏喀拉地槽、喀喇昆侖-唐古拉地槽、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地槽、北喜馬拉雅地槽。它們都圍繞印度地臺程北東方向的弧形分布。
由前3條地槽,又發育有3條縫合帶,它們依次為龍木錯-金沙江縫合帶、班公錯-怒江縫合帶、雅魯藏布江縫合帶。雅魯藏布江以北,構造趨于穩定,以南由于印度板塊的的向歐亞板塊的俯沖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SEZ走向的逆沖斷層帶。
貳
西藏自治區地熱(溫泉)分布概況
西藏是中國地熱活動最強烈的地區,地熱蘊藏量居中國首位,各種地熱顯示幾乎遍及全區,有700多處,其中可供開發的地熱顯示區342處,絕大部分地表泉水溫度超過80℃,地熱資源發電潛力超過100萬千瓦。
西藏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鐵路沿線的拉薩-尼木-羊八井-那曲-錯納湖一帶,此外“一江兩河”地區和藏北無人區也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資源。西藏地熱分布按其地熱活動形跡、顯示特征和區域地質,大致劃分為三大區域:藏北低、中溫水顯示區,“三江”上游中、高溫熱水顯示區,藏南部谷地高、中溫水汽顯示區。
叁
西藏自治區地熱資源分布規律
西藏地熱活動總體上具有南強北弱、東強西弱的格局。西藏高原是由古板塊構造帶與活動構造帶交織形成的凌塊狀構造體制。該體制控制了西藏地熱活動的空間展布形態。活動構造帶大致是在雅魯藏布江以北的羊易、羊八井附近,率先活動、破裂,在南北擠壓條件下,漸次向北遷移、發展,直至最終消失。黑龍江省第四紀火山噴發主要為基性玄武巖漿,玄武巖漿較酸性巖漿埋層較深,位于地殼下層或上地幔。
1.雅魯藏布江地熱活動帶;2.雅魯藏布江谷地地熱活動帶;
3.念青唐古拉山-東南麓地熱活動帶;4.藏北地熱活動區;
5.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地熱活動區及獅泉河地熱活動區。
13
黑龍江
壹
黑龍江省地質構造概況
黑龍江省處于古亞洲構造域和濱太平洋構造域的接合部位、構造發展多階段,多旋回、不平衡性明顯,地殼活動性較強,因此,地質構造錯綜復雜。按大地構造發育階段、演化特征和構造發展結果,可將本省大地構造單元劃分為2個Ⅰ級構造單元,6個亞Ⅰ級構造單元。
黑龍江省大地構造單元分級
本省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形成了東西向構造被北東向構造改造、截切的復雜斷裂分布特點。
貳
黑龍江省地熱資源與構造的成因關系
根據黑龍江省地熱資源的分布及區城構造、斷裂、巖漿活動特征,結合地熱資源儲蓋層巖性特征,將黑龍江省地熱資源分為松嫩裂谷型盆地、斷陷盆地、山間盆地、斷陷、巖漿與斷裂五種類型地熱區。
松嫩裂谷型盆地地熱區
松嫩盆地內地層具兩相結構。分基底和蓋層。前者是指前侏羅紀的變質巖和巖漿巖,以石炭二迭系淺變質巖系分布最廣:后者為陸相沉積巖及火山巖,其中以白堊系分布最廣,厚度最大,是主要儲熱層。
湯原斷陷地熱區
湯原斷陷盆地是位于古陸邊部受深大斷裂控制的山間盆地,中新世沿依舒斷裂帶兩側多有鈉質超堿性玄武巖溢流,玄武巖含深源包體,據包體中單斜輝石地溫線研究資料,反映斷裂切入上地幔。
斷陷盆地地熱區
三江中新生代斷(坳)陷和松嫩斷(坳)陷為同源兄弟,具有相同的地質構造背景條件,它在中生代前的發育史與松嫩盆地是同出一胎的盆地,亦具裂谷發育階段。
巖漿型與斷裂型地熱區
黑龍江省第四紀火山噴發主要為基性玄武巖漿,玄武巖漿較酸性巖漿埋層較深,位于地殼下層或上地幔。
湯原斷陷地熱區
雞西盆地、勃利盆地和寧安盆地處于老爺嶺地塊中,均為中生代斷陷盆地,基底為下元古界區域變質巖、混合巖。中生代中期斷裂劇烈活動伴有多次火山噴發,形成數個斷裂盆地,接受陸相含煤碎屑巖沉積。
14
吉林
壹
吉林省區域構造概況
吉林省地處古亞洲構造域(中亞-蒙古地槽區的夭山-興安地槽區)和中朝準地臺構造單元上,即南、北橫跨兩個不同的大地構造單元,區域構造的某些特征在中國東北占有重要地位。
吉林南部從太古宙到中元古代處于地槽階段,從晚元古代開始轉化為準地臺階段;吉林北部從寒武紀開始發展成為地槽,到早二疊世末逐漸隆起上升為陸,經過晚二疊世-早三疊世過渡階段,于早二疊世末發生褶皺造山運動,自晚三疊世開始,與南部準地臺區一同進入濱太平洋大陸活化階段。
貳
吉林省地熱類型與分布
吉林省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新華夏構造體系與陰山-天山緯向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由于受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使吉林省的構造體系及構造形式變得復雜多樣。這些構造體系控制著沉積作用、變質作用和礦產的形成,同時亦控制著巖漿活動和地下熱,礦水的形成和儲存。熱、礦水資源比較豐富,在東部山區有中高溫熱、礦水露頭,西部平原區亦發現一些熱異常。
叁
吉林省熱礦水資源的形成特點
吉林省熱礦水資源的形成基本上受4種因素的控制。
● 受近期巖漿活動影響所形成的熱、礦水資源
● 受近期活動斷裂構造控制所形成的熱、礦水資源
● 受上地幔隆起影響所形成的熱、礦水資源
● 中生代含油碎巖系排烴作用產生的熱、礦水資源
吉林省地熱資源分布示意圖
受近期火山活動影響的地熱資源區;2.高溫地熱資源亞區;3.碳酸水資源亞區;4.東部山地隆起帶地熱資源區,5.受活動斷裂構造控制的地熱資源亞區;6.不受活動斷裂構造控制的地溫梯度低值亞區;7.西部平原沉降帶陸相碎屑巖地熱資源區;8.沉降帶中心部位地溫梯度高值亞區;9.沉降帶邊緣地溫梯度低值亞區;10.大興安嶺隆起帶地熱資源區;11.予測遠景區類別;12.熱水鉆孔及編號;13.碳酸水鉆孔及編號;14.溫泉及水溫,15.碳酸泉;16.緯向構造體系;17.北西向構造;18.新華夏構造體系;19.華夏式構造體系;20.地熱分區大區界限;21.地熱分區亞區界限;22.遠景區界限。
15
遼寧
壹
遼寧省地質構造概況
遼寧省位于中朝準地臺北部,遭受多次構造運動。由于兩大構造域的交接、復合,故區域構造較復雜,主要為東西向和北東向的斷裂帶及北西向的斷裂帶,在遼西造成隆起拗陷相間的格局。其中東西向斷裂系統多為超巖石圈、巖石圈或殼斷裂,具有壓—壓扭性特征,以及延伸遠、切割深、構造帶寬度大等特點,為遼寧省主要構造之一。
貳
遼寧地熱資源分布
遼寧省地熱資源分布廣泛,資源豐富。目前全省已發現地熱田79處,開發利用40多處,初步探明的地熱資源量居全國第八位,位居東北三省之首。根據目前的調查結果,遼寧地熱田在全省14個市均有分布。其中水溫20~40℃的42處,40~60℃的23處,60~90℃的11處,大于90℃的3處。其中,以熱泉形式直接出露地表或地表存在明顯地溫異常的對流型地熱田47處,分布于遼東和遼西山區;賦存于沉積盆地中的傳導型地熱田(井)32處,主要分布于下遼河平原、沈北、錦州、阜新、朝陽、大連和本溪等地。
叁
遼寧省地熱資源成礦類型
根據遼寧地熱田(井)的分布特征、地熱地質條件及成礦特征,可將遼寧地熱成礦區帶劃分為斷裂對流型地熱田地熱成礦帶和盆地熱傳導型地熱成礦區兩大類。
遼寧省地熱分布點
1-地熱分區;2-地熱點;3-斷層
16
北京
壹
北京市區域構造概況
北京市在地質構造上處于華北地區中部——燕山沉降帶的西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既經過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積;又產生過劇烈的造山運動。特別是中生代,以燕山運動為主的造山運動,構成了北京地區地質構造骨架和地貌的雛形。伴隨著地殼運動的發展,褶皺變形和斷裂發育廣泛,巖漿活動也很頻繁。
北京市地層分布簡圖
貳
北京市地熱溫泉分布概況(已探明的)
北京地區賦存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根據北京平原區地熱地質構造格局、主要斷裂構造展布方向、熱儲層埋深及地溫場特征,北京市平原具備地熱開發利用條件的地區分為:延慶、沙河、小湯山、北京城區、良鄉、天竺、后沙峪、李遂、雙橋、鳳河營這10個地熱田。
叁
北京市地熱資源類型與分布情況
地熱資源類型:北京地熱資源屬熱水型,溫度范圍為25~89℃。
分布情況:北京地熱資源主要分布于北京平原地區(含延慶盆地),屬盆地傳導型中低溫地熱田,主要熱儲層為薊縣系霧迷山組硅質白云巖,全區均有分布;其次為寒武-奧陶系灰巖,見于立水橋、小湯山東南及鳳河營等局部地區。經勘查,北京平原地區,深度3500m內、井出水溫度大于50℃的地區面積約2760km2,構成相對獨立又有一定聯系的10個地熱田。
肆
北京市地熱分布與地質構造的聯系
北京市地熱分布建立在地質構造的組織結構之中,尤其是構造運動伴隨的巖漿活動,在河北平原一些上地慢凸起之間的次一級深部構造變異帶上,基巖隆起,淺層構造復雜,新生代巖漿活動劇烈,形成重要的地熱異常區和熱水田。
17
天津
壹
天津市區域構造概況
天津市在大地構造上屬華北準地臺的一部分,根據傳統構造地質學的觀點,結合板塊構造理論,參照相關資料,將天津市構造單元劃分為兩個二級構造單元:燕山臺褶帶和華北斷坳;四個三級構造單元:薊寶隆褶、滄縣隆起、冀中坳陷、黃驊坳陷;十五個四級構造單元。
天津市構造系統簡圖
貳
天津市地熱溫泉分布概況(已探明的)
在華北斷陷盆地,地下蘊藏著豐富的地熱資源。通過普查,在寧河—寶坻斷裂以南,天津地區地熱資源分布面積達8700km2 ,據估算全區可采資源量85.41×108 m3 ,按蓋層平均地溫梯度大于3.5℃/100m 劃分,共圈定了10個地熱異常區,中低溫地熱資源十分可觀。
天津地熱資源按其賦存特征劃分為孔隙型熱儲和基巖巖溶裂隙型熱儲,二者頂板埋深多在1000~2000m和1000~1500m以下。
天津市地熱異常區分布圖
叁
天津市地熱資源類型與分布情況
類型:天津地熱屬中-低溫地熱資源。
分布情況:主要分布于城市及周邊地區,埋藏深度適中(1000—3000米),溫度適宜(25—103℃),經濟性良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肆
天津市地熱分布與地質構造的聯系
天津市地熱分布建立在地質構造的組織結構之中,尤其是構造運動伴隨的巖漿活動,在河北平原一些上地慢凸起之間的次一級深部構造變異帶上,基巖隆起,淺層構造復雜,新生代巖漿活動劇烈,形成重要的地熱異常區和熱水田。
18
山東
壹
山東省區域構造概況
山東省地處華北板塊東南緣,其東部沿海位于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的結合部位上,地殼演化歷程復雜,造就了較為復雜的山東地質構造格架。尤其是中、新生代以來,山東表現為劇烈的斷塊運動和大陸裂谷伸展作用,并伴隨強烈的巖漿活動,因此,具有大陸邊緣活動帶的構造特征。
貳
山東省地熱溫泉分布概況(已探明的)
該帶是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結合帶,又是華北坳陷與魯中隆起的結合部,構造極為發育,為地熱形成及導熱、儲熱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場所。本省有4個不同類型的地熱區,及魯東地熱區、沂沭斷裂帶地熱區、魯中南地熱區、魯西北地熱區。
叁
山東省地熱資源分布規律
山東省地熱資源受區域地質構造嚴格控制,不同區域地質環境所形成的地熱資源也截然不同,主要受大地構造位置以及熱儲類型、巖性及孔隙特征、水化學特征、熱儲埋藏及形態特征等綜合因素控制。
與地層巖性的關系:不同巖性的地層作為熱傳導介質的差異性較大。
與斷裂構造的關系:斷裂構造,尤其是深大斷裂,其破碎帶和斷裂影響帶內巖石較破碎,巖溶裂隙發育,是地下熱水的良好通道和空間。
與侵入巖的關系:本省中生代侵入巖最為發育,活動頗為強烈,主要分布在膠北隆起區。
與水文地質的關系:魯西北地區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層發育,地下水賦存于空隙間,分布廣。
19
上海
壹
上海市構造與沉積概況
早在5—6億年以前,上海并非為灘,而是被地質學家稱為揚子灘地臺古老陸塊的一部分。7千萬年前的中生代后期,這里地殼活動步繁。深埋于地幔中的巖漿,沖破地殼噴涌而出,到處火山噴發。
貳
上海市地熱隨地層的分布
在150—400m不等的沉積層中有6層厚度較大的砂層和含礫砂層富集地下水:
● 淺部0-2.5m的潛水層,水溫15℃一18℃;
● 第一含水層的頂板在20-30m,底板在30-40m,水溫18-19℃;
● 第二含水層底板在80—100m,厚度20m左右,水溫19-20℃;
● 第三含水層底板在60-160m,厚度70-80m,水溫20-·21℃;
● 第四含水層主要分布在瀏河—南匯的古河道之中,深170-240m,水溫23—24℃;
● 第五含水層深250-300m,水溫25-26℃。
叁
上海市地熱資源與基巖斷裂分布關系
上海的地熱資源與基巖斷裂分布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基巖鉆孔獲取的基巖上部巖芯的石灰華分析,證明上述的3組斷裂為活動斷層,區內活動斷層,大致分布如下。
第1條大場——廊下隱伏活動斷裂帶(No.1)。
第2條葛隆—真如隱伏活動斷裂帶(No.4)。
第3條陸渡—白龍港隱伏活動斷裂帶(No.3)。
第4條吳淞—新場隱伏活動斷裂帶(No.5)。
第5條坦直—星火隱伏活動斷裂帶(No.2)。
第6條長風公園—靜安寺隱伏活動斷裂帶(No.6)。
上海地區要想獲取50℃以上的地熱水,就要在基巖裂隙構造事業里找,尤其是斷裂活動帶的地熱異常區去勘查。
20
江蘇
壹
江蘇省區域構造概況
江蘇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跨華北板塊、蘇膠地塊和揚子板塊三大地質構造單元,先后經歷加里東、海西、印支、燕山、喜馬拉雅等多期次構造活動,其間中國東部舉世矚目的深大斷裂-郯(城)廬(江)大斷裂帶斜貫江蘇西北部。由于大地構造位置的得天獨厚以及南、北碰撞帶復雜的地質構造演化歷史,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其地層發育較為齊全,地質構造極其復雜,巖漿活動頻繁多樣,礦產資源眾多。
貳
江蘇地熱資源類型及分布特征
江蘇具備地熱資源所應有“源、通、儲、蓋”的成熱條件。
·“源”是指熱源、水深及水中化學成分的來源。江蘇地區地熱資源中熱的來源主要是地下深處按一定地溫梯區增加的累積熱盤;水主要是大氣降水;水中化學成分則是水在深循環過程中從圍巖獲得。
·“通”是指地下熱水的運移通道,包括不同方向的斷裂、裂隙等,特別是切割較深的活動性斷裂。江蘇境內普遍存在著北東-北北東、東西、北西向3組活動性斷裂,還發育著一些弧形斷裂。
·“儲”是指熱水儲集層,江蘇地區無論是丘陵山區或是平原區,都存在著多套較好的儲蓋組合。
江蘇處于中國東部沿海高熱流地熱異常帶,地熱資源豐富,類型繁多,成因復雜,但各類地熱資源皆有其特殊的分布規律。
標簽:地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