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四歲孩子徒步穿越沙漠,
算不算成功的“挫折教育”?
在朋友圈看到樂嘉帶著4歲女兒,連續四天徒步,穿越張掖沙漠。4歲女孩,經歷了風沙大雨,大腿出疹子,腳長水泡,晚上睡不好,外加蚊蟲叮咬等一系列磨礪。
從文字上看,樂嘉并不乏對孩子的保護和心疼,孩子能挑戰極限走完全程,也的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如果有一天,樂嘉能冷靜下來,客觀地看這個事,會發現這其實是一次很失敗的“挫折教育”。
因為,能對孩子起到教育意義的挫折,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1. 孩子能不能理解
2. 孩子的心理和身體能不能承受
樂嘉在微博上寫到,出發前,他問女兒:“你知道爸爸為什么要帶你來這里嗎?”還沒等女兒反應,就跟了一句“爸爸希望你長大后成為一個有毅力的人,所以,你一定要堅持下來,你如果這么小都能堅持下來,以后很多困難你自己會克服的。”
他說:“我也搞不清她是否能聽懂,就這樣,懵懂出發了。”
對一個4歲孩子來說,她根本不知道這次沙漠行走意味著什么。大道理只是樂嘉自己的期望,“我希望你……所以你……”,而孩子并不懂得“有毅力”到底是什么意思,她只是被迫努力按爸爸要求的做。
如果孩子不理解受挫是為了什么,從挫折中收獲的就不會是正向積極的思考,只是被動的承受。
這個4歲女孩,走了近20公里,相當于6萬步,是一個連成年人都難以抵達的數字。樂嘉曾在微博上說,女兒是個7個月的早產兒,從小就有過敏性哮喘。
讓一個過敏體質的孩子去沙漠徒步,本身就不符合醫學常識。反噬很快就來了,徒步結束后,女孩身上起了大片疹子和泡,常常半夜驚醒大哭。
如果挫折遠超孩子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很可能還沒培養出堅毅品質,孩子就先垮掉了。
事實上,樂嘉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認可這種教育方式的父母還很多,從樂嘉曬出的照片中,能看出同行有不少年齡偏小的孩子。
為什么一說到“挫折教育”,家長就聯想到苦難場景,要人為給孩子制造障礙呢?
其實,孩子的生活中并不缺少挫折啊。
大腦中負責理性的部分叫前額葉,要到20出頭才算發育成熟。所以孩子的理性調節能力遠不如成年人,他們常常會把普通的困難放大成“挫折”。比如,和別的小朋友沒玩到一塊,心愛的玩具被搶走,在孩子眼里都是挫折,他們根本不需要家長再制造挫折,需要的只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
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怎么做,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抗挫商”?不是想當然地把孩子丟進一個苦難環境里,還得依靠科學的方法。
“抗挫商”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大師保羅.斯托茨提出來的。他把“抗挫商”分成四個方面:
一、控制 挫折來臨時,能控制住情緒。
二、耐力 挫折持續時能堅持下去。
三、歸因 能直面挫折,找出失敗之因。
四、延伸 能不讓挫敗感延伸到生活的其它地方。
若能做到這四點,說明你孩子的“抗挫商”杠杠的。
這四點結合到實踐中,就有了四個步驟,每當孩子遇到挫折,只要我們能做到這四步,便可以提高孩子的“抗挫商”,做到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
提高“抗挫商”第一步:把“沒關系,這有什么啊”收回去
斯托茨說“抗挫商”高的人,面對挫折首先要能控制情緒。而80%以上家長在面對孩子受挫時的口頭禪“沒關系,這有什么啊”卻是讓孩子情緒失控的罪魁禍首。
孩子系不上鞋帶、搭不好積木,在我們看來真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了,再加上希望孩子好受一點,便脫口而出這句話。可這話在孩子聽來,卻是不認可他的受挫經歷,甚至是“嘲笑”。
這樣的回復讓孩子感到沮喪,“原來爸爸媽媽覺得這事這么簡單,我都做不好” ,情緒一下子跌落谷底。
所以,記住,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故意弱化他遇到的困難。相反,要鼓勵孩子去面對,訓練他的情緒控制能力。
完成這一步,實現了“抗挫商”的首要條件:控制。
提高“抗挫商”第二步:別急著幫忙
家長總是見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想制止。孩子搭積木搭不好而大哭時,大多數家長都會下意識地說,“沒事沒事,不哭,媽媽來幫你”,或者“搭不好就不搭了,我們去玩別的好了。”
看起來效果不錯,孩子馬上就不哭了,可這相當于替孩子制造了一個“真空免疫環境”,因此錯過了寶貴的“挫折教育”機會。
記得當年朱軍采訪陳凱歌,問他:孩子摔倒了該怎么處理。陳的回答是,他摔了,就得自己忍住痛,想辦法爬起來。實在不行了,確實是能力所限,大人才去搭個手。
家長不急著幫忙,孩子才能得到自己面對挫折,忍受挫折的鍛煉。
完成這一步,實現了“抗挫商”的第二個條件:耐力。
提高“抗挫商”第三步:分析原因,而不是泛泛而談的鼓勵
這個暑假,我帶千尋去學游泳,換氣訓練時不小心嗆了口水。這之后,不管教練怎么勸,她都死活不愿意再悶水。
我安慰她:“剛學換氣時都會嗆水……努力練習就好了,你要勇敢一點……”,安慰無效,她還是像只小壁虎一樣緊貼護欄。
這種泛泛而談的鼓勵,固然溫暖,卻沒什么力量。
“勇敢是什么?到底該怎么努力?”孩子一臉茫然,更加慌亂。
我只好換個方式跟她聊。
“千尋,你知道嗎,在你身體里住著一個叫‘害怕’的小人。它一跳出來,你就不敢悶水。你想知道怎樣才能把它關起來嗎?”
她感興趣地點點頭。
“只要我們搞清楚為什么嗆水,就能把‘害怕’小人關起來!你看,像這樣,張大嘴迅速吸氣……再慢慢將頭沉入水中,吐氣時要緩慢有節奏,剛剛嗆水就是因為你吐氣太急了。”我一邊分析原因一邊示范給她看。
后來,她終于答應再試一次。
成功后激動地大叫:“媽媽,你看,我把小人關起來了!”
我打心眼里為她感到高興,同時也意識到,真正能將孩子從挫敗情緒里解救出來的,不是充滿雞湯味的鼓勵,而是和他一起分析失敗原因,找出解決辦法!
完成這一步,實現了“抗挫商”的第三個條件:歸因。
提高“抗挫商”第四步:跟挫折說“謝謝”
回家路上,我假裝不經意地跟千尋說:“今天其實挺幸運的。”
“要不是嗆水,你肯定沒那么快掌握換氣技巧啊。”
“是啊,是啊,我……”她立即打開了話匣子,叨叨起自己摸索的經驗來。
看她一臉陽光燦爛,我放了心,能把挫折看成是好事,挫敗感自然就不會延伸到其他方面。
用幾句話引導孩子從挫折中看到好的一面,看似簡單卻很重要。因為,生活中打倒人的往往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挫敗帶來的消極態度。
漫畫家朱德庸從小只愛畫畫,初中還沒畢業就因成績太差被學校勸退了。他父親卻對他說:“孩子,祝賀你。”朱德庸很奇怪:“這是件丟臉的事情,有什么可祝賀的呢?”
“祝賀你得到了命運的恩賜。”父親笑笑說,“人和動物一樣,都有自己的天賦。比如老虎有鋒利的牙齒,兔子有高超的奔跑能力,人也是一樣。不過,所有人都被要求變成老虎,而這其中有很多只能是兔子。現在你被培養老虎的隊伍踢出局了,可以更好地施展你自己的天賦,全心全意地去做一只優秀的兔子。”
朱德庸在成為優秀的漫畫家后,經常感慨:“感謝父親在我受到挫折的時候祝賀了我,他讓我明白,世界上有很多失敗和挫折,其實是命運對我們的一種恩賜,關鍵在于你選擇用什么方式去對待。”
所以,挫折之后,請記得教孩子跟挫折說聲“謝謝”。
完成這一步,實現了“抗挫商”最后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延伸。
作者后記:
當我再次翻看那些被熱議的微博照片,會忍不住去想象,這四天煉獄般的體驗,對那個四歲小女孩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也許,只有走不完的路、睡不醒的覺、吹不完的沙和完成任務時解脫的輕松感。
孫瑞雪老師在《愛與自由》中寫過:意志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在孩子自發的活動中建立起來的。意志只有憑借孩子自身的力量才能得到發展。
“挫折”,如果違背了孩子心智發展的規律,是用大人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所謂的“磨礪”,也就只會淪為大人一廂情愿的自我感動。
孩子不需要人為制造的“挫折”
他們需要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
標簽: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