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生化檢查是臨床最常用的實驗室檢測項目,主要包括ALT、AST、總蛋白、白蛋白(Alb)、球蛋白、TBil和DBil等指標。各檢測指標具有不同的臨床意義,肝功能化驗結果可分為肝損害標記物、膽紅素代謝標志物、肝臟合成功能標志物。通過對這些檢查指標的分析可以判斷疾病的性質以及嚴重程度,為疾病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
肝損害標記物
ALT(谷丙轉氨酶)
正常值:<40U/L。
臨床意義:ALT主要分布于肝細胞胞漿,是了解肝臟損害最重要的酶。有1%的肝細胞壞死,可以使血清酶增高一倍。當ALT在120以下,肝損傷為輕度;120~400為中度損傷;>400時則為重度損傷。
ALT長期慢性升高常見于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藥物性肝損傷、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豆狀核變性等。其中慢性乙肝的患者以ALT升高為主,AST與ALT的比值(AST/ALT)常<1。而酒精性肝病患者以AST升高為主,AST/ALT>2提示酒精性肝病可能,AST/ALT>3更具有診斷意義。
很多肝臟外的疾病都可引起ALT輕度升高,如心臟病、肺炎、膽囊炎、胰腺炎、腎炎以及其他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 ALT輕度增高。單純ALT輕度升高一般無太多臨床意義。
AST(谷草轉氨酶)
正常值:<40U/L。
臨床意義:AST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中,其次在肝細胞。所以只有肝細胞損害較重時,AST才會升高。反映急性肝細胞損傷以ALT最敏感,反映其損傷程度則AST較敏感。
引起轉氨酶升高的常見疾病
γ-谷氨酰轉肽酶(GGT)
正常值:8~58u/L。
臨床意義:主要分布于肝、腎、脾、胰腺、腦、小腸等。γ-GT升高提示肝細胞破壞,膽道疾患、肝癌或藥物性肝損害。瘀膽型肝炎時,血清γ-GT活性明顯增高,且高于ALT。慢性肝炎γ-GT持續不降常提示病變活動。
堿性磷酸酶(ALP)
正常值:42~140u/L。
臨床意義:血清中ALP主要來自于肝臟、骨骼和腸道,ALP主要用于肝膽和骨骼疾病的診斷。ALP是膽汁淤積的重要酶學指標,膽道阻塞時,ALP活性均會增高,阻塞程度越嚴重,活性越高。ALT與ALP活性的比值大于4時,肝細胞性黃疸的可能性較大。小于4,則以瘀膽型肝炎可能性較大。
另外在正常妊娠3個月后、兒童和老人也可出現ALP升高的現象。
膽紅素代謝標志物
正常值:總膽紅素(TBIL):5.1~17.1umol/L,直接膽紅素(DBIL):0~6.0umol/L,間接膽紅素(IBIL):5.1~13.7umol/L。
臨床意義:膽紅素包括間接膽紅素(又稱非結合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又稱結合膽紅素)兩種,兩者之和稱為總膽紅素。膽紅素由肝臟產生,經膽道排泄,多種致病因素可引起血清膽紅素升高,導致黃疸。
總膽紅素:從TBIL可以了解有無黃疸、黃疸的輕重以及肝細胞損害的程度。如果升高明顯,常反映有嚴重的肝細胞損傷。如果減少,主要見于癌癥或慢性腎炎引起的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
直接膽紅素:在肝細胞性黃疸和阻塞性黃疸時增高明顯,尤其是肝內外阻塞性黃疸、胰頭癌、毛細膽管型肝炎及其膽汁瘀滯綜合征等時更為明顯。
間接膽紅素:明顯升高時主要見于溶血性黃疸。由于紅細胞被大量破壞,產生的膽紅素超過了肝臟的排泄能力,使血液中間接膽紅素增高所致。
乙型肝炎發生的黃疸:出現混合性高膽紅素性黃疸,直接和間接膽紅素均可明顯增高。
肝臟合成功能標志物
總蛋白(Tb)
正常值: 60~80g/L
增加:高滲性失水,多發性骨髓瘤,阿狄森病,某些急慢性感染所致高球蛋白血癥等。
減少:慢性肝病,肝硬變,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長期腹瀉,腎病綜合征,營養不良等。
白蛋白(Alb)
正常值:40~55g/L
臨床意義:肝臟是人體合成Alb的唯一器官,Alb的半衰期為21天,其降低提示最近21天肝臟的合成功能降低,常見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腎病,營養不良等疾病。
球蛋白(G)
正常值:20~29g/L
增高:骨髓瘤結核病,SLE,硬皮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肝硬變,淋巴瘤、黑熱病,血吸蟲病,瘧疾,麻風等。
減少:皮質醇增多癥,長期應用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等。
注意事項
1、由于各個醫院采用的測試方法和試劑盒不同,具體正常范圍參考值可能不一致,具體應參考該院列出的正常值范圍。
2、不能單憑一項肝功能結果診斷病情,要結合其他化驗結果和病史具體分析。
標簽: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