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網12月27日訊,隨著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不斷推進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實施,石油和天然氣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油氣資源不僅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而且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合理開發和利用油氣資源從認識油氣資源開始。今天,能源網小編在此為大家介紹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關于石油的形成,科學家們提出了兩種觀點:“無機成因說”認為,石油是由地下深處的巖漿等物質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形成的。然而,石油中富含的生物成因信息則支持了石油的“有機成因說”,即各種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動植物死后的尸體,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長期的物理、化學作用,逐漸形成了石油。
油氣形成的首要條件是形成有機質的物質,從地球上出現生命開始,生長在海洋或湖泊里的動植物死亡后,其“遺體”伴隨著水中的泥沙一起慢慢沉入水底并逐漸堆積起來,而后在微生物的參與下發生腐爛分解形成沉積有機質。在這一過程中,部分有機質被微生物直接分解,形成以甲烷為主的生物氣。
有了豐富的有機質沉積,還是不能生成石油,還必須具備缺氧環境、溫度、壓力、時間、催化劑等因素,形成油氣演變的物理和化學條件,為油氣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環境。現代的生油理論還認為,生物體中的有機質先要轉化成一種特殊的叫做“干酪根”的有機質,再由干酪根轉化成石油。這種轉化要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才能實現,地下溫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干酪根開始變成石油的溫度范圍大致是100攝氏度~130攝氏度。除了溫度的因素以外,它還與埋藏的時間長短有關。
隨著油氣在泥巖有機質中不斷生成,它們在泥巖的微小孔隙中越積越多,積聚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最終突破泥巖阻力,通過泥巖的微小孔縫運移出來。于是,這些油氣從泥巖中進入到砂巖等孔隙較為發育的地層(稱作“儲集層”)中。在浮力的作用下,它們在連通孔隙或斷裂、裂縫等通道中繼續向上移動(稱為“運移”),直至遇到致密地層不能再移動時,便在這些孔隙或裂縫中聚積起來。如果向上運移過程中沒有遇到致密的阻隔地層,它們便會到達地表散失掉。這些油氣運移到孔隙度、滲透性良好的巖石孔隙和裂縫中時,形成常規油氣資源,進入到比較致密的砂巖中便形成致密油氣藏,而那些殘留在富有機質頁巖中的油氣則形成頁巖油氣。
以上就是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的主要內容。
標簽: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