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名字是他在這個世界上的某種符號。在中國,取名字是一項備受重視的高深學問。在不同的地方,取名字的習俗也不盡相同。由誰來取、怎么取、有哪些寓意,這都會在取名字的時候慎重考慮。從古至今,中國人的名字或包含著長輩們的殷殷期盼或蘊含著對于人生的某種精神態度。那關于取名字有哪些講究呢?不妨來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在古代名字由三個部分組成。除了我們現在也有的姓和名以外,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由家中的長輩們取一個字。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字,普通的老百姓可能就不會這樣的講究,但只要是稍微讀了點書的人都會取”字“。這實際上是為了社交。同輩之間不能直接稱名,可以稱字,以此來表示尊重。字的取法有很多種,其內在的邏輯很簡單,大多數需要和名字相呼應。我們很熟悉的諸葛亮,字孔明。
孔字在文言文中是副詞非常多,比如孔武有力。所以諸葛亮的名字解釋出來就是”非常明亮“,這正好就和他的名對應上了。除了這種正面對應外,還有適用意思相反的詞來做字。比如唐朝很有名的詩人韓愈,字退之。愈字指的是更進一步,而韓愈覺得作為人不能太高調,于是給自己取了”退之“二字作為字,以此勉勵自己為人要低調。一直到民國時期,中國的文化人還有著取字的習慣。毛主席的字叫做”潤之“,”潤“正好就對應了”澤“。只可惜現在這種取字的習慣已經不復存在。
在不同的朝代,名字的取法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商周時期,人們對于神話等有著絕對的崇拜,因此在取名字的時候喜歡將天干地支作為名字的來源。那時候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甲乙丙等字,例如盤庚、太甲等。此后隨著漢字和文化的發展,人們更加注重名字本身所包含的美好寓意。到了秦朝時期,取名避諱逐漸成風。
帝王的名字普通的人不可以用,即使是發音相同也不行。經過后世的發展,即使是族中長輩的名字也要實行避諱,甚至到了十分離譜的地步。據說有位有名的詩人,本該高中進士,卻為了給父親避諱而選擇放棄。原因就是他的父親名字中有個“晉”字。
漢朝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單字,例如劉邦、劉徹,整個漢王朝的帝王基本都是一個字的單名。唐朝時期比較流行疊字取名,尤其深受女性的喜愛,由此也能看出唐代女性的地位。到宋代人們喜歡在五行八卦中取名字,實際上這種方式現代人也一直在沿用。
很多人剛剛出生就被說五行缺什么,那父母就會在名字里取一個帶火或者水的字,以保佑孩子長大成人。明清時期就和現代農村地區的取名方式很相似,就是按照族譜來取。一代人的名字中間的那個字都是一樣的。
除了這些,如果孩子出生的時候,身上有什么胎記之類的,也會以此來取名字。古人比較迷信,孩子出生前長輩做了一個什么夢,就會以夢中的某樣物品來為這個孩子取名。更為普遍的一種取名方式當然就是尋找一些美好的詞語,比如令、佳、昌之類的。現代人似乎比較喜歡用各種玉,比如鈺、琪。一般帶“王”字邊的基本都和玉石有關,也是一種美好的寓意。
建國以后,除了書香門第,老百姓取名字也沒有那么多講究。基本上聽到什么就取什么,比如建國、躍進之類的。基本從名字就能判斷出此人出生的年份。在農村,還流行著名字越賤越好養活的說法,由此諸如狗蛋這類的名字也層出不窮。總之中國人取名字講究很多,雖然現在越來越開放,但還是不能隨便亂取,要符合一定的公序良俗。
標簽:行業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