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徐州市有一對雙胞胎兄弟中的一位因為吃了蠶豆,引起急性溶血性貧血,經徐州市一院及時確診、治療后躲過 “一劫”。該院血液科主任張魯勤指出,蠶豆是餐桌上很受歡迎的一道菜品,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并非人人都適合食用蠶豆。
原來4歲雙胞胎男孩左左和哥哥右右在晚餐時吃了幾顆蠶豆,餐后兩小時,弟弟左左出現低燒、惡心、嘔吐癥狀,第二天一早還出現臉色黃、疲倦乏力、食欲減退、腹痛、雙眼鞏膜輕度黃染、尿色如濃紅茶等。雙胞胎兄弟的飲食都一樣,可哥哥右右卻安然無恙。
左左媽媽急忙帶著孩子來到徐州市一院血液科就診。血液科張魯勤詳細詢問病情后,又通過追問家族史,得知患兒的舅舅4歲時曾因蠶豆病住院。左左血常規檢查報告顯示血色素只有72g/L,紅細胞壓積0.19,而正常人的血色素不能低于120g/L,紅細胞壓積不能低于0.4,診斷為較為罕見的“蠶豆病”。這時左左媽媽才感到后怕。入院后,經過激素沖擊療法、堿化尿液等治療,五天后左左痊愈出院。
張魯勤介紹說,所謂的“蠶豆病”,其實是遺傳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屬基因遺傳病。蠶豆病只發生于G-6-PD缺乏者,但并非所有的G-6-PD缺乏者吃蠶豆后都發生溶血,致病機制尚未十分明了。已知有遺傳缺陷的敏感紅細胞,因G-6-PD的缺陷不能提供足夠的NADPH以維持還原型谷胱甘肽(GSH)的還原性(抗氧化作用),在遇到蠶豆和某種因子后更誘發了紅細胞膜被氧化,產生溶血反應。G-6-PD有保護正常紅細胞免遭氧化破壞的作用,新鮮蠶豆是很強的氧化劑,當G-6-PD缺乏時則紅細胞被破壞而致病。
蠶豆病在我國西南、華南、華東和華北各地均有發現,而以廣東、四川、廣西、湖南、江西為最多。在低發病率的地區如本省,本病易被忽視而漏診。G-6-PD缺乏者血紅細胞的抗外界氧化的能力差,而蠶豆有很強的氧化功能,當患者食用蠶豆制品時,紅血球很容易發生溶血反應,引起急性溶血性疾病。“蠶豆病”常見于小兒,3歲以下患者占70%,男性占90%。因幼兒自主判斷差,且不善于表達,容易被家長忽略而導致救治不及時。成人患者自主判斷力強,發病比較少見,但也有少數病例至中年或老年才首次發病。“蠶豆病”常發生在蠶豆成熟的季節,進食蠶豆或蠶豆制品均可致病。蠶豆病起病急驟,患者通常于進食蠶豆后24~48小時內發生溶血,最短者只有2小時,最長者可相隔9天。如因吸入花粉而發病者,癥狀可在數分鐘內出現,潛伏期的長短與癥狀的輕重無關。
本病的貧血程度和癥狀以其疾病的頻次與溶血的嚴重程度相關,大多很嚴重。一般病例癥狀持續2~6天。臨床表現為急性血管內溶血,其早期癥狀多是全身不適、發燒、厭食、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腹痛、疲倦乏力等,繼之出現黃疸、鞏膜輕度黃染、貧血、血紅蛋白尿,尿色如濃紅茶或甚至如醬油。與溶血性貧血出現的同時,可出現肝臟腫大,肝功能異常,約50%患者脾大。溶血嚴重者出現面色極度蒼白、貧血,全身衰竭,脈搏微弱而速,血壓下降、休克,神志遲鈍或煩躁不安,少尿或閉尿等急性循環衰竭和急性腎衰竭的表現。如果不及時糾正貧血、缺氧和電解質平衡失調,可以致死。其發病與否,病情輕重與吃蠶豆的數量無關,潛伏期的長短與癥狀的輕重無關,蠶豆病的貧血程度和癥狀大多很嚴重。
張魯勤強調,蠶豆病重在預防。有“蠶豆病”病史的患者應避免進食蠶豆及其制品(如粉絲、豆瓣醬);禁止服用與G-6-PD酶作用相關的藥物,如抗瘧疾藥(伯氨喹啉、奎寧)、退熱藥(氨基比林、非那西丁、撲熱息痛)、阿司匹林、痢特靈、磺胺類藥物;避免接觸樟腦丸,如果收藏衣物使用了樟腦丸,穿衣以前要曝曬,因為萘也可引起溶血。孩子吃了蠶豆后,一旦出現口唇發白、面色蒼黃、尿液呈濃紅茶或醬油色、倦怠乏力加重等癥狀,應立即到醫院就診,謹防延誤病情。
標簽:行業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