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條這樣的新聞"為防小孫女"水土不服", 山東德州的兩位老人,從山東老家攜帶一包泥土,天天用它泡水給小孫女喝",回想起自己第一年到外地上大學,為了防止水土不服,爸媽也費心的給我包了一包家鄉的泥土,專門篩過又曬干包起來,從此這包家鄉的土,伴隨了我本碩七年的時光,雖然沒有泡水喝,不過也時時拿出來給室友朋友們觀賞:看,這就是來自十三朝古都的泥土,有沒有很厚重!
所有人心中一定都有這個疑問:這個小偏方有沒有科學依據呢?下面讓我帶領大家認識一個你不知道的"水土不服"。
中醫上說:水土不服,指初到一個地區,由于自然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暫時未能適應而出現的各種癥狀,如: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月經不調或皮膚癢痛等。歷史上關于"水土不服"的記載很多。《三國志》中記載大名鼎鼎的郭嘉,曹操的頭號軍事郭奉孝,就是在北征的途中不適應氣候和水土,因為水土不服,終于在易城病倒,最終沒能等到曹操回來就去世了。看來水土不服有時候也是很嚴重的呢!
那么水土不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現代科學認為造成水土不服的原因主要有5種:1、水文地質因素,不同地區土壤中微量元素,包括飲水中的礦物質,飲水的酸堿度等情況不一樣;2 體內微生態平衡失調,當生活環境和飲食發生較大變化,這樣必然要破壞腸道菌群原有的生態平衡,造成"菌群失調癥";3、氣候、地質、海拔等環境因素;4、精神心理方面的影響,到了新的環境易產生恐懼心理,而這能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縮,機體耗氧增加,導致血液的PH值變化,從而產生輕微的呼吸性堿中毒,引發大腦的缺氧;5、過敏的影響。
用家鄉的土混合當地的水改善水土不服的方法古已有之,雖然聽起來迷信,其實是有一定的科學原理在里面,用家鄉的土壤泡水,可以使得水中帶有原生環境中的正常菌群,飲用之后可以增加胃腸道的適應能力,從而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腹瀉等水土不服癥狀,所以不能一味的認為土方法一定是迷信的不科學的,要知道自古流傳下來的生活經驗,很多都是先輩們長期生活總結出來的規律,就像"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樣一個充滿詩意的經驗,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被統計規律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嗎?
當然在現代醫學條件下,已經有了更多更加科學有效的防治水土不服的方法,一般輕微的水土不服,幾天后人體就大抵可以自行適應,另外多喝酸奶,飲用茶葉蜂蜜水,必要的情況下服用一些助消化的藥物和含葡萄糖的口服液都可以幫助克服水土不服,但是過敏性的水土不服癥狀,還是有必要去醫院進行專業的治療。有了這些更好的方法,"吃土"這種既古老又不夠衛生,甚至帶一下黑暗屬性的操作,還是讓它成為歷史吧!
標簽:風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