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不除,越補越毒!
濕氣是怎樣形成的?
夏季雨水增多、氣候潮濕、反復多變,加之人們飲食起居習慣:
第一:常食寒涼或喝冷飲傷脾陽,一下把陽氣給傷了,陽氣是控制水濕的,結果水濕控制不住,濕氣越來越重。
第二:現代人空調吹得多,中醫最重要的原則是天人相應,我們的身體會隨著季節不同有變化,本來夏天應該是熱了,皮膚開泄了,肺主皮毛,毛孔開張,汗就出來,肺氣會使得津液往外走。夏天這個季節陽氣在外,這個時候如果開空調了,一下汗出不來,喝的水都沒有地方出,會傷到肺,把肺的陽氣給傷了,肺主水,結果它又沒辦法運化水了,水濕很多。
第三:要鍛煉身體。要曬太陽,要出汗(當然鍛煉要有度)。現代人運動的機會太少,我們現在很多人怕出汗,其實出汗正是身體氣血運行,排出濕氣的一個途徑,尤其是孩子,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室內,很少有揮汗如雨的機會,其實這樣不利于水濕的排出。
人體濕氣重,常出現困倦欲睡,舌苔厚膩,四肢關節酸痛沉重、屈伸不利,胸悶腹脹、食欲欠佳,大便溏稀或黏膩等脾胃虛的癥狀。
脾運化水濕,脾失健運,水濕代謝不出去,停留到體內形成水濕或痰飲,形成水腫或肥胖。
頭臉油膩,臉上長痘、長斑以及女性的一些婦科病如白帶異常,瘙癢也與濕氣有關。
這個時候要注意為自己排除濕氣,并做好預防工作,祛濕防病身體才健康。
如何祛濕?
1、適當午睡勞逸結合
2、背部刮痧,散熱祛濕
容易受風的部位通常是人體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區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細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于身體散熱祛濕。
具體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欖油以起到潤滑作用,從背部沿脊柱從上往下單向地刮,再沿著距離脊柱1.5寸寬的地方從上往下刮,然后再選擇距離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樣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個區域刮5-8下即可。
3、膳食調理,健脾利尿
可以選擇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莧菜、扁豆、冬瓜、薏仁、綠豆、西瓜等。莧菜梗性涼味甘,它富含易被人體吸收的鈣質,也有解毒清熱、通利小便、補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補強壯、補脾益氣、消暑化濕以及利水消腫的功效。薏仁是一種營養平衡的谷物,因其容易被消化吸收,有促進新陳代謝和減少胃腸負擔的作用,可以健脾除濕、增強腎功能。
4、少攝食鹽,助腎排水
排水還應少吃食鹽,人體攝入的鹽分主要通過腎臟排出,當食鹽太多或腎臟有病變的時候,就不能及時將攝入體內過多的鈉排出。血液中鈉離子濃度升高時較多的水進入血管,極易產生水腫。若無明顯排汗過多的情況,夏末仍應低鹽飲食。特別是中老年人食鹽攝入應少于普通人的攝入量,有腎臟疾病的人群更應嚴格控制食鹽攝入量。
5、艾灸養生,祛濕補陽
艾灸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有開郁、祛濕、補陽氣的作用,特別適合祛濕。
艾灸取穴
1.關元穴:
位于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
位于人體背后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療30分鐘。
3.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癥狀。
4.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30分鐘。
5.豐隆穴:
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灸儀灸30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6.解溪穴:
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后點擊關注,后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標簽:風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