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得這些情節嗎?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很愛給寶寶打襁褓。
襁褓呢,其實就是小孩子的包被。現在的孩子不常見了。一出生父母都會給孩子穿上舒適的小衣服。
但是看一些古代的電視劇,孩子一出生,產婆抱出來給產房外面的人看,孩子都是被包著襁褓的。只露出一張粉嫩的小臉。
為什么要包襁褓呢?
*源于子宮。小嬰兒出生前在子宮待了近十個月。子宮內部局促,孩子只能蜷縮著身體。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姿勢。這讓他們感受到安全。
孩子出生后,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如果用棉布、毛毯,反正就是親膚類物質,給孩子打個襁褓,那么新生兒保持蜷縮的狀態,就會感受到舒適、安全,睡得更香,更不易哭鬧。
*一個醫生的高招。曾經看一個電視節目。一位國外的醫生,號稱自己三秒鐘能哄好不到6個月的孩子。他是如何哄的呢?
當嬰兒哭泣時,他把嬰兒的手腳蜷縮,頭稍微向下,輕微搖晃——模仿在子宮中的情形,孩子很快就不哭了。
他還在電視上教廣大新手父母。說如果孩子不是餓了、拉了,單純的哭鬧,這種方式很管用。因為這個姿勢,讓不到6個月的孩子回憶起在子宮時的情景,感到更安全。如果出生時間久了,便無如此“神奇”效用。
那現在有必要幫寶寶打襁褓嗎?如何打?
對于未滿月的孩子,還是打比較好。滿月后,孩子會穿上衣服,發展觸覺等感官系統,那時候不必再包。
如何打?
1 這里面有門道,遵循這樣的原則:
保暖、舒適、寬松、但襁褓又不能被輕易踢開、松垮。不要給孩子纏成“蠶蛹”,如此不利于寶寶觸覺和大動作的發展。
2 打襁褓的示意圖,大家可以參考。
*把被子菱形狀態鋪床上,上面一角向下折疊約15厘米。寶寶仰躺在被子上,頭枕在折疊處。
*把一邊拉起蓋在寶寶身上,被角塞寶寶身下。
*把被子下角折疊上來,然后把另一側折疊過來,把被角塞在寶寶身下。
*不用拿繩子纏寶寶,這樣抱寶寶喂奶,放床上睡覺,都可以。有的寶寶喜歡胳膊伸出來的,你也可以只給寶寶包下半身。
現在學會了吧?挺簡單的。我的寶寶小時候,就經常這樣抱著,很少哭鬧,而且抱在懷里很乖。如果你覺得有用,別忘了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哦。也可以留言分享自己的育兒經。謝謝閱讀,下期再見哦。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