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刺身美食,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日本和韓國,新鮮的魚貝類切片后,就能蘸著調料直接生吃。
由于飲食文化的差異,在我們國家,直接生吃并沒有像其他國家這么普及,但也不乏追隨者,他們酷愛這樣的美食,無論是口感細膩的三文魚,還是回味甘甜的海膽,只要是能生吃的海鮮,都愿意去嘗試。
然而,唯獨有一種海鮮,是一直無法克服的,就是海鞘。
海鞘是什么味道?
海鞘在中國市場是比較少見的,若你有幸見過這樣的生物,就會被它的外表驚到。
在市場中常見的海鞘呈橘黃色,有時也有點帶紫色,它的體型大小,乍一看像百香果,剖開后發現更像百香果了,里面是黃色的,吃的也正是黃色部分。
據說,生吃的海鞘,雖然味道甘甜,但伴有苦味,而且腥味也比較重,因此很多人無法接受這樣的美食。
海鞘是什么?
海鞘看起來像物,但實際上是一種動物。別看它們外表軟軟的,實際上它們屬于脊索動物門尾索動物亞門,它們與脊椎動物的關系,比與海綿和珊瑚這些無脊椎動物的關系更近。
在世界各地的海床上發現了超過3000種已知的海鞘物種,類似百香果的海鞘只是其中一種,一般呈圓柱形或花朵狀,顏色很多,可以是綠色、黃色、紅色、橙色、粉紅色、藍色、棕色或白色,這取決于物種及其棲息地,大多數海鞘物種是在溫暖、營養豐富的熱帶水域發現的。
為了不用出去覓食,海鞘“吃掉”了自己的內臟和腦子
海鞘成年后常年附著在巖石和船底底部,也不主動覓食,非常佛系,每天的任務就是不停將水吸入體內,再吐出,過濾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機物,并以此為食。
這是一種越活越退化的生物,雖然尾索動物亞門是脊索動物中最低級的,但它仍具有脊索,在發育過程中,海鞘自己放棄了這些特征,就連腦子都不要了。
原來,海鞘會經歷一種罕見的逆行發育,也就是說它沒有進化,反而倒退了。
大多數海鞘是雌雄同體的,但是異體受精,受精后的幼體有脊椎動物的許多解剖特征,看起來像蝌蚪,尾巴、脊索、神經管以及腦泡,然而這樣自由的生活只經歷了幾個小時,幼體就會遷移到海底,尋找合適的地點,在那里它們將在附著在其他物質上度過余生。
?幼體附著在巖石或其他固體上后,開始消化自己的身體部分:尾巴、原始的眼睛、腦神經節和脊索。這一過程通常持續36個小時,最終演變成營固著生活的囊狀生物。
最后
從高等的脊索生物變成無脊索生物,如此退行性的變化,在動物中非常罕見,因此具有很大的科研價值。
對于這種不思進取的改變,很多人紛紛表示海鞘是懶到家了,為了不用出去覓食,寧可變成低等生物。
標簽:液化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