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世追逐與避世桃源
《晏子春秋》里有個很有名的故事,說的是齊景公身邊有三位恃功自傲的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晏子想要除掉他們,但又無法用武力致勝,就使計謀取勝。晏子差人拿了兩個桃子來款待三人,并讓他們論功分配。但由于桃子僅有兩個,而他們又不愿與人同吃一個桃子,導致無法分配均勻。最后,他們三人紛紛棄桃自刎而死。
“二桃殺三士”的故事里,桃子就象征著功名利祿,而故事本身就像是一場利益分配的角逐。區區兩個桃子,頃刻間讓三位猛將都倒在血泊之中。
在小農的印象里,桃一般是象征著“桃花源”這樣的避世桃源,有著美好的寓意,沒想到在這個故事里還象征著塵世的追逐。古代的桃子為何如此特殊?桃究竟起源自哪里呢?
桃子的前世今生
早在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詩經·魏風》中就有關于桃的記載:“園有桃,其實之淆”。
位于河北的商代遺址中曾發掘出外形完整的兩枚桃核和六枚桃仁,桃核橢圓形,黑褐色,木質堅硬,表面有皺紋和孔溝,兩側邊緣有縱向的槽棱,頂端尖,基部扁圓形,中央有果柄脫落后的疤痕。桃仁灰白色,橢圓形或長卵形。經鑒定,它和今天栽培的桃完全相同,這說明國人利用和種植桃樹已有悠久的歷史了。
而桃子第一次走出國門是在公元前二世紀之后,沿“絲綢之路”從甘肅、新疆經由中亞向西傳播到波斯,再從那里引種到羅馬、地中海沿岸各國,爾后漸次傳入法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直至公元九世紀,歐洲種植桃樹才多起來,公元十五世紀后,桃樹被引進了英國。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后,桃樹隨歐洲移民進入到美國。
公元一世紀時,中國甘肅一帶部族的商人經常到印度去,帶去了精湛的絲綢制品和各種名貴水果,其中就有桃。中國人在那里播種了桃核和其他果核,幾年之后,桃樹在印度繁茂生長,果實累累,受到印度人民的贊頌。
日本的桃種植時間較晚,是利用我國普通桃的地方品種(上海水蜜桃)選育而成。
但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于考古學資料的不足和缺乏深入的研究,部分西方學者僅根據語言學的推理,和在“中國未見到野生桃樹”的猜想,做出了“桃樹起源于波斯并從那里傳播到歐洲去”的結論。那么,桃究竟起源自哪里,發展路線又是怎樣的呢?
中國是桃樹的起源地
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王力榮研究團隊與深圳華大基因聯合開展的桃全基因組重測序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
人們常吃的桃到底是起源于華北的山桃還是西北的甘肅桃,一直是學術界爭議的焦點,過去科學家只能通過花粉和果核的觀察去研究。
此次研究通過對84份桃種質進行重測序,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繪制了從光核桃到普通桃的進化路線,并鑒定了與人工選擇相關的候選基因。
通過測序,可以確定普通桃的進化起源于我國西藏的光核桃,經過人類的活動帶到華北地區形成了山桃,再到西北逐漸演化為甘肅桃,最后形成了延續到當代遍及全國的普通桃。栽培進化歷史在我國已將近三千年。
光核桃(毛桃),為薔薇科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枝條細長?;▎紊?,先于葉開放,果實近球形,直徑約3厘米;果梗長約4~5毫米;核扁卵圓形?;ㄆ?~4月,果期8~9月。 果實富含維生素C,糖分,和其他營養成分,可供食用,也可入藥,有很高的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與其他果樹相比,桃有個有趣的現象,桃通過自花授粉就能結果。學術界一直認為,自花授粉相當于人類的“近親繁殖”,會導致桃生命多樣性的降低。但事實上,現實中桃的遺傳性狀卻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有毛的毛桃、無毛的油桃、扁平的蟠桃和油蟠桃,重瓣的花型、不同的花藥顏色等,這些性狀的多樣性在其他果樹如李、杏、櫻桃、蘋果和葡萄上是看不到的。
桃重測序也發現,由于桃自交親和及長期采用嫁接繁殖,在馴化過程中桃的雜合率急速衰減,普通桃高的純合率不僅為解析其表型性狀的分子機制提供便利,也為桃作為薔薇科果樹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模式樹種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關注小農,和小農邊吃邊追溯果蔬的人文歷史,探尋植物文化,從植物界中尋求啟迪。
標簽:液化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