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這座城市我去過好幾次,也吃過好幾次,寫介紹南京美食的文章也不算少了。江蘇,作為中國最發達的省份,不但是中國的經濟命脈,自古以來也是中國的魚米之鄉,這里江河湖海交相勾錯,物產豐富,從河豚、刀魚、鰣魚,再到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揚州鵝、南京湖熟鴨......南京作為江蘇的省會,雖然經濟發達,卻有些“默默無聞”了,但就是這樣一座躲在長三角,被上海掩蓋了風頭,甚至被同省的蘇州搶去了頭彩的城市讓我一次又一次的前往,流連忘返。
在江蘇,有這么一句戲稱,南京并不是江蘇人的省會,而是安徽人的省會,一來江蘇對省內經濟輻射有限,二來從地理位置來看與安徽的許多城市更近。所以城在江蘇坐,“徽都”之名天上來。走在南京的街頭,可以遇見許多安徽人,包括南京人愛吃的小餛飩,許多也打著“安慶餛飩”的名字,安慶也是安徽省的一個市。不過要想坐實“徽都”之名可不是沒有那么容易,還得有一張像安徽身份證一樣的東西,那就是臭鱖魚。
臭鱖魚又稱臭桂魚、徽州臭鱖、腌鮮鱖魚。臭桂魚顧名思義就是臭的鱖魚,不過這個臭不是食物腐敗產生的臭味,而是將鮮鱖魚經過腌制產生的獨特味道,和臭豆腐類似。似乎中國人都有吃“臭”的習慣,北京的豆汁兒、長沙的臭豆腐、四川的折耳根、福建的酸筍,這些都是中國著名的“臭菜”。說起臭鱖魚的由來,還得追溯到兩百年前,當時安徽沿江一袋的居民靠打漁為生,在冬天,就會將鱖魚用木桶裝起來販賣到山區,因交通不變,為了防止食物腐敗,就會撒上一層鹽,經過七八天的運輸,魚肉不但沒有腐敗,到了山區,魚鰓依舊鮮紅,只是會散發一股很臭的特殊氣味。再經過清洗過后,經過一定得加工,這股子臭味不但沒有了,魚肉反而比新鮮的更加鮮香滑嫩,深受當地人的喜歡,久而久之這道菜就流傳開來,成為了安徽的一張響當當的美食名片。所以,沒有一條好吃的臭鱖魚,便不能稱為“徽都”。
南京的臭鱖魚多嗎?當然多!南京好吃的臭鱖魚多嗎?也不算少!上次和朋友相約同慶樓,我想這個“慶”莫不是也暗含著“安慶”的意思?似乎有些多想。一條臭鱖魚上座,滿盤湯汁紅亮,一聞香味竄鼻,看來是一條好臭的鱖魚!吃上一口,蒜瓣狀的魚肉白嫩細膩,滋味卻鞭辟入里,輕輕地夾上一小塊魚肉,一嘬,滿口回香。在廈門的日思夜想,都化作口中的汁液隨著魚肉入了肚。
臭鱖魚肉質鮮美,卻不適合清蒸,因為不是“生猛”的魚了,一般都需要一點滋味點上睛。將臭鱖魚洗凈,將涼面煎至金黃,用大蒜、生姜、干辣椒、二荊條辣椒等同燒,用些許辣味,魚肉的鮮美便更上一層樓了。
標簽: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