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寶寶在新生兒期大便次數較多,一般為一天排便2-5次,個別的嬰兒會一天排便7-8次。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大便次數會逐漸減少,2-3個月后大便次數會減少到每天1-2次。
因此,吃母乳的寶寶,如果出現大便較稀、次數較多等情況,只要寶寶精神飽滿,吃奶情況良好,身高、體重增長正常,家長就沒有必要擔憂。
寶寶一歲了,大便仍較稀
朋友圈的一位媽媽抱怨,兒子一歲了,大便每天都要兩三次,而且每次都是那種稀稀的,不成型。
以前寶寶小的時候,家里老人說是吃母乳的原因,等寶寶吃了輔食就好了。
于是,媽媽就盼啊等啊,終于等到寶寶吃輔食,還是沒改善。又聽老人說,吃了饃飯就好了,可現在一歲了還這樣。
也不是沒看過醫生,可醫生都說沒啥問題,這是生理性腹瀉,再長大點就好了。
媽媽很發愁,鄰居家的寶寶,三四個月的時候大便就成型了,基本每天一次,早上拉過就大可放心了,可自家寶寶一天兩三次,需要時刻注意大便的突然“來訪”。
什么是生理性腹瀉?
生理性腹瀉多見于母乳喂養的6個月內嬰兒,大便次數增多且稀,每天少則2-3次,多則6-7次,大便多呈泡沫稀水樣,有時含有奶瓣,偶爾呈現綠色,還帶有條狀的透明粘液,氣味有特殊的酸臭味。但是寶寶食欲一直很好,體重增長速度也正常,無嘔吐及其它癥狀,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嬰兒生理性腹瀉”,屬正常現象。
就是說,寶寶吃得好、睡得好、尿多、體重增長也良好,總之典型的特點是“邊吃、邊拉、邊長大”,一般不會影響生長發育。因此,不需要任何治療,也不必斷奶,一般到添加輔食后,這種現象會緩解或消失。
不過也有比較“頑強”的寶寶,持續時間會比較長,可能會到八九個月或一歲多,但只要寶寶沒有其他不舒服或不合理的癥狀,媽媽都不必過于擔心,注意調整媽媽的飲食,在此期間注意加強寶寶的日常護理,預防“紅屁屁”即可。
哪種情況下的腹瀉需要看醫生呢?
1. 正常寶寶的大便一般每天1-3次,如果寶寶突然比正常情況下排便次數增多,輕者4-6次,重者可達10次以上,甚至數十次,這時候媽媽就需要帶寶寶看醫生了。
2. 寶寶大便為稀水便、蛋花湯樣便,有時是黏液便或膿血便,同時伴有胃口明顯變差、哭鬧不安、吐奶、腹脹、發熱、煩躁、精神不佳等表現,都需要考慮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瀉。
小么說說:如果母乳喂養的寶寶,邊吃、邊拉、邊長大,生長發育良好,雖然大便次數多了點,媽媽也不必著急,給寶寶多些時間,他的表現越來越棒的!
標簽: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