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哺乳期的年輕媽媽,都遇到過沒有奶水,一點都沒有,或者奶水稀少,孩子不夠吃,餓得哇哇叫,或者乳房奶結,脹痛難忍,孩子一碰就痛,嚇得不敢讓孩子吃。遇到這些情況,很多奶媽,不知所措,明智的尋找中醫;不明智的用月嫂,月嫂哪懂得中醫,只是簡單地培訓幾天,就上崗,懂得什么,完全憑運氣;還有的四處打聽偏方,自己做試驗。這樣運氣好的,可能有效或者好了,運氣不好的,吃苦受累,還是沒奶水。為了寶寶有奶吃,現把我的經驗寫下來,供大家參考。
關于下奶的方劑有很多,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規的中醫方劑,另一類就是中醫偏方。
一,正規的中醫方劑:
1、下乳涌泉散:
藥物組成:柴胡、當歸、白芍、地黃、川芎、王不留行(炒)、穿山甲(燙)、通草、漏蘆、桔梗、麥芽、天花粉、白芷、甘草。
功能:舒肝養血,通乳。
主治:肝郁氣滯所致的產后乳汁過少,癥見產后乳汁不行、乳房脹硬作痛、胸悶脅脹。
2、通乳丹,出自清·《傅青主女科》。本方又名“生乳丹”。
組成:人參、黃芪,當歸,麥門冬,木通、桔梗,豬蹄。
用法:臨床應用常以飲片用作湯劑,人參改以黨參代之,水煎服。
功效主治:益氣養血,催乳通乳。主治產后氣血兩虛,癥見乳汁不下,面色咣白,乏力氣短,舌淡苔薄,脈濡細。
3、通肝生乳湯。出自清·《傅青主女科》。
組成:白芍 當歸 白術 熟地 甘草 麥冬 通草 柴胡 遠志
用法:水煎服。一劑即通,不必再服也。
功效主治:疏肝養血,通乳。主治肝郁氣滯,肝血不足所致的乳汁不通。
4、當歸生姜羊肉湯。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組成:羊肉、當歸、生姜。
功效主治:補氣養血。主治氣血不足之身體倦怠無力,喜睡,乳汁稀少等。
用法:水煎,肉熟湯成,喝湯,一日二到三次。
5、補中益氣湯加減。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
組成:人參、炙黃芪、當歸、白術、柴胡、升麻、陳皮、炙甘草。
功效主治: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脾胃虛弱,氣虛下陷,乳汁稀少等。
用法:水煎內服,一日兩次,早晚內服。
二、中醫偏方。
1、花生豬蹄湯:每次用花生150克,豬腳一只切塊,加水適量,慢火燉爛為止。不可加調料、食鹽等。喝湯。
2、豬蹄湯:豬蹄一個,洗凈,加水適量,慢火燉爛即可,不可加調料、食鹽等。喝湯。
3、鯽魚湯:鯽魚一到兩條,去除內臟,洗凈,豆腐適量,加水適量,慢火燉湯,不可加調料、食鹽。喝湯。
4、豆腐湯:新鮮豆腐適量,切碎,可加大棗、蓮子等,加水適量,慢火燉湯,不可加調料、食鹽等。連豆腐一塊喝。
5、豆漿:黃豆、大棗、蓮子等適量,加水適量,打做豆漿,慢火燉熟,不可加調料、食鹽等。每次喝250ml。
6、小米紅棗湯:當年的新鮮小米、紅棗、山藥、黃豆,煲湯。
7、雞湯:土雞一只,洗凈,加人參、當歸、紅棗,加水適量,慢火燉熟,喝湯。不加調料、食鹽等。
8、米酒蛋花湯:米酒適量,雞蛋一個,紅糖適量,加水適量燉湯。不可加調料、食鹽等。
9、甲魚湯:甲魚一只,洗凈,加通草、穿山甲適量,加水適量燉湯,不可加調料、食鹽等。
10、豆腐蛋花湯:新鮮豆腐、雞蛋、絲瓜、蓮子、紅糖,加水適量,燉湯內服。
11、排骨湯:排骨適量洗凈,加通草,王不留行,加水適量燉湯,肉爛即可。不可加調料、食鹽等。
12 、鯉魚湯:鯉魚一條,洗凈,加豆腐、大棗、通草、王不留行等,加水適量燉湯。不可加調料。
還有很多偏方,這些主要是食療,遇到乳汁不通,最好去看中醫,不可在家自己治療,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后果。凡是肉類的湯,只喝湯,不吃肉。所有的湯,都是不加調料、食鹽,必須甜喝效果才好。
13、鹿角:用鹿角在碗中加開水研磨,待水變渾濁,呈乳白色,讓奶媽喝下,一日兩次。
寶寶
標簽: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