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北京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47場新聞發布會,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和建主持。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杜鑫,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楊偉憲出席發布會,通報北京最新疫情,發布防控有關信息,回答社會和市民關切的問題。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楊偉憲介紹急診急救醫療服務相關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黨委按照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總體部署,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領導下,1月21日迅速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開展針對性工作。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發生后,醫院黨委又充實完善了疫情防控領導機構,嚴格、規范、有效地開展了疫情防控各項工作。今年以來,全院急診接診13253人次,急危重患者搶救8867人次,搶救成功率99.5%;急診冠脈介入手術188例,急診外科手術218例;篩查發熱患者2603例,實現了醫務人員和就診患者零感染。
一、改建篩查診室 筑牢防控基礎
作為心血管病專科醫院,疫情前未設發熱門診。疫情發生后,經過充分研判疫情,果斷采取措施,僅用48個小時,于1月24日在院區內建成了兩個符合“三區兩通道”要求的篩查診室,布局設計和診室環境均達到規范使用要求,并投入使用。迅速組建了主檢專家隊伍,由8位參加過2003年SARS期間診療工作急重癥主任醫師組成,建立24小時在崗值班機制,對全院門急診和住院的所有發熱或疑似病例進行篩查指導。
二、加強疫情防控 提高救治能力
門診實行全面預約制,并將防治關口前移,提前通過電話對擬就診的患者詳細詢問流行病學史和發熱情況,做到初篩排查全覆蓋;針對醫患人員分別設立通道,避免交叉感染;對就診過程中排查的疑似病例設立獨立診室。急診加強預檢分診篩查,針對自行前來和急救車來院的患者,以及留觀、搶救間、急診病區的發熱患者設立不同的流程分類處置。住院部全面推行住院預約管理,嚴格陪護管理,倡導采用視頻探視。做好院感防控培訓,從基礎知識到二級、三級防控流程等,重點對保潔、保安、后勤等輔助支持人員進行培訓,確保培訓不留死角,取得實效,全院累計培訓2.9萬人次。
堅持分類處置、重癥優先,綠色通道、個性安排,緩沖隔離、加強防護的原則,多措并舉優化落實急危重癥患者救治管理,滿足心血管急危重癥患者的診療需求。重點梳理了急診冠脈介入患者診療流程,建立急診室接診篩查、專門通道轉運、防護下急診導管室介入治療、術后緩沖觀察區和心血管重癥監護病房專門管理的全流程管理機制,并兼顧疫情篩查及外科急診、急診手術等程序。在急診主檢醫師的主導下,經過健康篩查和核酸檢測后,指定高年資醫師負責大血管夾層的手術安排,保障患者在得到快速有效救治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三、多項措施并舉 提升檢測能力
為提高核酸樣本檢測能力,不到一周的時間完成了實驗診斷中心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轉型,實現短時間內核酸檢測能力快速提升,由以前的每天最大檢測量90例提升為每天2000例;在重慶核酸檢測醫療隊的幫助下,使檢測能力提升至每天5000例。醫院核酸檢測實驗室實現全天24小時連續檢測服務,設專班優先保障急診急救的危重患者的核酸檢測需求,將急診核酸檢測結果出具時間壓縮至3小時以內,為積極救治贏得了時間。同時,我院還培訓出一支能打硬仗的核酸采樣隊伍,出色完成了國家和北京市衛生健康委、西城區的核酸采樣任務,累計完成采樣2萬例。
四、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
為落實首都疫情防控要求,降低患者來院就診過程中交叉感染的風險,醫院充分利用信息集成平臺,多措并舉拓展互聯網診療服務范圍,開通線上疾病咨詢、復診開藥、電子處方外延、藥品快遞到家服務,目前已有207名專家參與互聯網診療工作,完成咨詢6379人次,診療續方14921人次,快遞到家881人次,得到了患者的認可與支持。
下一步,阜外醫院將繼續落實首都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相關要求,進一步完善平戰結合和危機應對機制,堅持疫情防控與醫療服務兩手抓,履行好國家隊的使命與擔當,為首都疫情防控工作做出新的貢獻!
標簽: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