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細胞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具有增殖和生存優勢的白血病細胞在體內無控性增生和積聚,逐漸取代了正常造血,并侵襲其他器官和系統,使患者出現貧血、出血、感染和浸潤征象,最終導致死亡。
白血病發病率
白血病的年發病率在男性為4.8/100000~7.1/100000,女性為3.2/100000~4.6/100000。同類型白血病的發病率、病死率和地區、族群分布有著明顯差異。
白血病的致病因素
病毒可能是白血病的主要的因素,如逆轉錄病毒和EB病毒等。此外還有遺傳因素、放射因素、化學因素等因素。此外曾有研究者懷疑吸煙、飲酒及長期過度肥胖亦與白血病發病有關,但至今尚無說服力較強的證據。
白血病的分類
FAB分型標準將白血病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四類。
其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又分為L1、L2和L3三種亞型;急性髓系白血病分為M0~M7型等。
一般通過什么檢查可以確診白血病?
白血病通常需要做血常規、骨髓象、細胞化學檢查、免疫學檢查、B超等。
白血病是血液系統的一種惡性腫瘤,主要是因為白血病細胞大量繁殖導致機體造血功能出現障礙,從而出現一些列全身性癥狀。
白血病的常見癥狀
1.貧血,常表現為臉色蒼白、乏力、頭暈眼花等,嚴重者甚至不能正常活動。
2.感染是白血病患者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常表現為持續發熱,可并發肺部感染,咽峽炎、口腔炎、肛周炎及肛周膿腫也較常見。
3.出血,有時可出現皮膚淤點淤斑和齒齦滲血、鼻出血、月經過多等。
4.白血病患者晚期常伴有組織器官浸潤,如肝脾腫大、骨痛、腦部損傷等。
白血病常見檢查項目
1.血常規是基礎性的檢查項目,通常是疑似白血病患者做的第一個檢查。
2.骨髓象細胞學的檢查,是診斷白血病的主要依據和必做檢查。
3.細胞化學檢查,主要用于協助形態鑒別各類白血病。
4.免疫學檢查,主要根據白血病細胞表達的系列相關抗原,確定其來源。
5.X線檢查,常于檢查患者否存在肺部感染;超聲檢查則是檢查白血病患者有沒有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
拓展閱讀:如何區分白血病和類白血病反應?
最主要的鑒別點為類白血病反應一定有原發病,因此,尋找原發病是關鍵。臨床上引起類白血病反應的感染以全身血行播散的結核病居首位,如同時存在肺結核則不難鑒別,但更多見于重癥的肺外結核,常造成診斷困難。病毒感染是弓發類白血病反應的次位疾病,包括上述的肝炎病毒、EB病毒及巨細胞病毒,以及不能明確的其他病毒所致的感染。由細菌引|起的嚴重感染,尤其是敗血癥并發的膿毒血癥(即體內有多個遷移性化膿性病灶)者也易并發類白血病反應。藥物誘發的類白血病反應并不多見,中各種抗生素、輸液及長期應用糖類皮質激素等均有報告。
尋找原發病以外的鑒別點
1.占類白血病反應多數的類似慢性髓細胞白血病者,其原發病以感染為主,常有發熱,尤其是高熱,如有脾腫大則多數為輕、中度腫大。而慢性髓細胞白血病通常無發熱、但脾腫大常且明顯,超過臍水平者不少。
2.類白血病反應時大多無貧血及血小板減少,白血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和/或血小板減少。
3.骨髓檢查,鄰血病反應者表現為各階段不成熟的中性粒細胞相對增多,稱為核左移,而無原始細胞增多。
上述鑒別點中發現原發病和骨髓檢查最有價值,但需注意的是部分白血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可并發感染,常給鑒別帶來一定的困難,此時可先按感染治療,如血液異常在1~2周內無好轉,即應按白血病治療。
白血病能活多久
白血病能活多久不能一概而論,主要影響因素有白血病的類型、病情進展和治療情況等。如果積極治療,白血病人可以達到長期生存。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干祖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根據白血病細胞的分化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將白血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白血病的病情發展迅速,慢性白血病的病情發展緩慢。
急性白血病經積極治療后,不少病人可長期存活,同類型的急性白血病的預后還存在較大差異。對于慢性白血病來說,若早期控制病情進展,則能有效延長生存期。
建議白血病的患者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發現病情后及早進行正規治療,有助于提高預后;對于生存情況,也需結合自身情況做綜合分析,建議不要過度憂慮,以免影響身體恢復。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健康防護,避免感染、受傷、病情惡化等。
目前,白血病的治療有化學治療、免疫治療分子靶向治療、造血干細胞移植等,這些治療方式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預后。
標簽: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