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隨著全民健身的觀念深入人心,體育消費逐漸成為大眾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體育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也不容忽視。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消費者們在體育領域消費中碰上了哪些新問題,又該如何處理和避免呢?
健身房消費套路多
預售模式要小心
記者從杭州體育休閑行業協會了解到,根據受理體育健身場所消費投訴情況統計,過去一年,杭州市共受理體育消費類投訴2146件,其中健身房涉及投訴共計1912件,占投訴總量的89.1%。而諸如辦卡、擴張、倒閉、維權等健身房糾紛也時常發生。就在前段時間,杭州轉塘奧萊金街附近就有一家健身房,開業前造勢活動不少,甚至拋出一系列預付優惠,但最終卻沒能如期開業,讓消費者陷入充卡陷阱。
“當時說是奧萊金街馬上要開一家新的連鎖健身房,預計去年8月開業,先預售會員卡,如果是創始會員比較優惠,預付100元定金能享受一定的優惠。”家住杭州轉塘奧萊金街附近的鄭先生告訴記者,看似較大的優惠力度讓家人很快就報名并繳納了定金,但距離承諾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大半年,這家健身房不僅沒有開業,就連門店招牌也沒有看到。“當時他們推出了很多套餐,我自己買的是100元享受一周體驗課的活動。其他有的付了3000多,有的付了9000多,現在大家都退款無門,也聯系不到健身房的負責人。”鄭先生說,雖然自己充值的錢并不多,但花了錢卻沒有享受到健身的權益,被騙的滋味很不好受。
(圖文無關)
針對該案例,浙江金道律師事務所律師、省消保委法律顧問馬煜琴表示,如健身機構在訂立合同時,早已明知合同無法履行,且出發點就是為了非法占有財產,那么極有可能涉嫌詐騙,消費者可以通過法律途徑進行維權。記者也了解到,目前杭州西湖區已成立了工作專班,推進處理此事。
那么對于此類情況,消費者該如何有效避“坑”呢?
“健身房的預售式消費本身就存在較大的隱患。”杭州市體育休閑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呂振華說,對于健身人士而言,去健身房消費不僅要考慮價格,還要考慮現場的設施設備、環境等因素是否符合需求,在沒有實地考察過的情況下就交錢,即便后續正常開業,也會出現一些消費問題和糾紛。此外,不是每家健身房都具備開展預售活動資質的,“它有一個前置條件,就是企業要拿到與該場館對應注冊公司滿六個月的工商營業執照以后,才可以辦理這種預售行為。”
因此,消費者在此類消費前,一定要上網查看該公司是否符合相關要求。
連鎖機構就靠譜?
不能掉以輕心
在知名度較高的連鎖健身房或體育培訓機構報名付費,是消費者們求穩的一種選擇,也是許多業內人士會給出的建議。但近日,一家經營十余年的知名瑜伽健身連鎖品牌——瑜舍瑜伽,就整了個“跑路”的大動作。該瑜伽品牌在杭州、上海等地開設門店十余家,會員數以萬計,累計受騙金額達千萬元。
在杭從事體育培訓行業的孫先生就是瑜舍瑜伽事件的受害者之一。“當時是朋友介紹我去的,我看是老品牌沒有想太多就報名了,結果沒上多久的課,機構就以經營不善為由停業倒閉了。”孫先生說,自己本身就是該行業的從業者,相對普通消費者更了解行業規則,但沒想到還是踩了“坑”,事后回想,該機構的爆雷還是有跡可循的。“后來我們了解到,這家機構雖然開了十幾家連鎖門店,但是經營執照只有一本,這些是消費者可以自行查到的。另外機構里的教練、護理師等工作人員都沒有繳納社保,這些也是不合法規。”孫先生說。
據悉,“瑜舍瑜伽”在跑路前,還曾以高額優惠為誘惑,慫恿大量受害者進行課程充值,雖有部分受害人覺得優惠力度大到有點不合理的地步,但還是沒能經受住高額優惠的誘惑,卻沒想到落得個“課財兩失”的地步。相關專業人士表示,這也是許多健身房和機構爆雷的前兆,消費者在面對突然的高優惠大促銷時,應當保持理性,提高警惕。
直播帶貨火爆
下單擦亮眼
疫情的影響下,線上直播帶貨成為消費的新勢力,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進入網紅主播直播間購買商品,對于體育也不例外。當下,大多體育用品品牌都開通了店鋪直播功能,優惠力度大等成為吸引人眼球的點,也有主播帶貨體育用品的案例。
火熱的市場下,也出現了夸大和虛假宣傳、售賣假貨、以及不履行售后服務等違反消費者權益的事件。如買的健身產品對人體的作用遠沒有宣傳的那么好;購買的體育裝備質量差;體培類網課名不副實等。而許多消費者會因為消費金額不大、對維權流程不詳等原因,選擇忽視、吃啞巴虧。馬煜琴律師呼吁廣大消費者,當消費過程中自身權益沒有得到保障時,積極地維權很有必要。
“對于購買到與宣傳不符或存在產品質量問題的產品,根據消保法的相關規定,消費者是可以要求商家退貨或者換貨的。若商家提供商品有詐騙行為,消費者可以要求商家退一賠三,即除退貨外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若與商家協商不成,可撥打消費者申訴舉報熱線12315或通過全國12315平臺(www.12315.cn)投訴處理。
健康的體育消費環境需要企業和消費者共同營造,我們在期待相關部門加強監管、懲處力度,企業提高誠信經營和服務意識的同時,也要提高法律知識,積極維權,將維護自身權益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杭州體育休閑行業協會負責人提醒,大家在健身房消費時要注意這五點:
一、關注證件是否上墻。每家機構、健身房都有相對應的工商營業執照,并且按規定需要掛在門店前臺;涉及到游泳、滑雪,潛水等項目,應該有高危許可證,確保具備相應資質保障消費者安全。消費者在前往門店時,可關注查看。
二、不盲目選擇低價和近距離。就近選擇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消費者健身,但除此之外盡量優先考慮一些品牌知名度高、經營時間較久的健身房如省內評定星級健身房等。
三、查看企業經營情況。消費者在預付式消費前盡量查看該企業相關經營狀況,了解是否有被處罰的情況以及處罰過程中他們是否積極配合。該信息通常在當地行業協會的官方賬號中會有所公示。
四、簽訂合同細讀內容。針對合同中提出的有關退卡、轉讓等相關事宜內容,如有任何疑慮及時指出并求證;核對健身服合同上面所蓋的章是否和場館對應的企業一致,如果不同,在后續出現糾紛時會承擔較大風險。
五、拒絕口頭承諾,保留消費憑證。不聽信任何人的口頭承諾,能寫入合同的才是有保障的權益。消費時要注意保存相應證據,以便后續維權。
監制:郭必文
審核:湯怡虹
體壇報記者:徐萃萃 潘笑坤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