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態環境系統生產模式,作為現在我國各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為了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大量引進生產科技作為主要的發展手段。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指出了現實路徑。為符合國家的要求,我國要建設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當前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的影響往往跨越地區邊界,更好進行生態治理、生態保護,需要不同行政地區之間的協同協作,形成生態共建共享的良性機制。在此背景下,以構建跨地區生態補償為抓手,建設以流域、功能區、城市群為區域載體的生態共建共享機制,對于更好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我國現在打造的生態補償系統是較為先進的生產機制。目的是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之間利益關系,促進生態建設活動、調動生態保護積極性的制度安排。具體操作在于提高生產與生態的平衡上找準基準點。推動實施跨地區橫向生態補償,可以在協商一致的前提下,定量各區域和特定市場主體所分享的公益性生態環境效益和直接經濟效益,并按照收益比例分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本,最終達到生態共建、環境共保、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經濟共贏的目標。
實施跨地區橫向生態補償,還要與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產品交易、生態保護的發展機會成本等情況相適應,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