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缺陷或者人格缺陷確實存在,其實現實中難以有完美的人格的人,下面簡單說說
1、為什么人的性格容易存在問題 —— 冰山效應,人性是復雜的。
2、幾種比較典型的人格障礙問題的常見表現。
我盡量說的通俗一些吧,太專業很難得到贊。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冰山效應。”
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
這部分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也就是說,平日里一個普通人的表現,并非是其完整的自我展露。
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性格缺陷。有的可能存在于潛意識中,未被他人發覺;有的可能表現了出來,被他人或自己察覺到了。
能被他人察覺到的部分,通常表現得會有一些共同點。
心理學家博伊爾教授與其同行提出了幾種致命的性格缺陷,其影響并非一蹴而就,而情況也不是無可救藥,只要學會忍耐、懂得修身養性,就能化險為夷。
1.對周圍的人總是抱有敵意
這類人總是將敵意隱藏在心。他們通常不喜歡周圍的人,甚至以之為敵。他們認為“身邊人”接近自己是為索取或另有目的。如果外人的態度友好,他便覺得是在奉承他;若外人態度冰冷,他則覺得自己的惡性揣測果然沒錯。
2. 神經質
尤其是那些為所有不足掛齒的小事而耿耿于懷者,很容易患上抑郁癥或是變得歇斯底里。這類人喜怒無常,異常敏感。跟他們共事就像身邊有顆定時炸彈一般。
3.過度消極悲觀
他們對生活中樂觀的事總是視若無睹,或將其視作偶爾巧合;但對于生活中的一些陰暗面卻能超乎尋常地感受并表現。在他們嘴里你最常聽到的可能就是“生活慘淡,眾生皆苦”之類的評價。
負面情緒爆棚不說,還自帶邪教組織血統。見人就哭訴自己有多么不幸多么無助,如果旁人沒有對他表現出心軟同情,他就悲觀得更甚:“你看吧,果然這個世界上沒人真的在乎我。”
4.偏執,偏激——邊緣性人格
世事在他們眼中非黑即白。
通常表現為過于拼命以求不被拋棄、人際關系非火即冰。常常不是把旁人太理想化,就是詆毀旁人。
有些行為沖突,具有毀滅特性,如亂花錢、吸毒等;頻繁表現出自殺的傾向——或威脅,或自殘;情緒極度不穩定,持續地感到空虛;很容易發怒,在壓力下會變得偏執、抑郁或有分裂癥狀等。
5.冷暴力——回避性人格
這類人在親密關系中,通常是冷暴力的發出者。在日常中,他們也由于害怕批評、不滿意或被拒絕而回避他人。不會與別人保持很密切的關系,除非確定對方很喜歡自己;很害怕在親密關系中被羞辱和嘲笑;對批評和拒絕極其恐懼。
由于感覺到自己的不足,在人際關系中總是很沉默。認為自己不行、社交無能;害怕尷尬,而拒絕各種活動等。
6.缺乏責任心和基本同情心——反社會性人格
他們不斷地違反法律法規,以欺詐言行謀取利益,行為沖動、不計后果、好斗易怒。
對工作、學習、經濟狀況和家庭義務不負責任;缺乏自責,當自己給他人造成危害時,表現出漠不關心或認為是合理的。
7.無事生非,無端猜疑
所謂猜疑,一猜二疑,疑是建立在猜的基礎上,因而往往缺乏事實根據,有時也缺乏合理的思維邏輯。
比如他看到幾個同學背著自己說話,但疑心是在說自己的壞話;某人沒和自己打招呼,便猜他對自己有意見等。
猜疑會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傷害他人感情、無事生非。自己也會陷入庸人自擾、惶惑的不良心境中。培根在“論猜疑疑”一文中指出。疑心“是迷陷人的惘,混淆敵友,破壞人和事業”。有這種不健康人格品質的人應積極尋求矯治。
8.焦慮暴躁——缺乏安全感
這類人碰到不稱心的事情總會出奇地激動不安,心情常常處于緊張狀態。
日常生活中,容易焦慮急躁特點的人其實不少,他們做事也缺乏充分準備,常常沒準備好就盲目行動急于達到目的。例如很多人常常什么都想學,而且想短時間內學會,生怕比別人落后急于求成,但實際效果常常達不到期望的目標,從而泄氣。
9. 與年齡不成正比的“中二”——癔癥性格
不知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整個人看起來倒是非常樂觀,即使與人發生了沖突也會轉頭就忘。心理發展很不成熟,你要是跟他談點深入的話題,他就接不上茬了。熱情有余,穩重不足,非常容易接受暗示,甚至喜歡把很多聽起來就不可能發生的事掛在嘴邊。
這就是典型的“癔癥性格”。如果不及早干預,進行調適,有可能發展成為癔癥。
我是深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書籍《非暴力溝通 · 兩性篇》譯者,大連市心理協會會員,34歲,已婚已育,愿意分享我的態度。
標簽: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