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煉油技術的提高,煉油行業不斷進步,目前我國煉油能力躍居世界第二位,但因為產能過剩,國家進行“一體化”煉油模式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煉油行業取得長足進步,煉油能力躍居世界第二位,但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且呈加劇之勢,倒逼煉油企業從原來的燃料型向煉化一體化轉型,從以生產成品油為主到拉長產業鏈,朝著“油化并舉、油頭化尾”方向發展。
原油產能過剩,每年產生過億噸的產能浪費。據了解,2018年全國新增煉能擴張勢頭強勁,落后產能淘汰速度和幅度不及預期,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凈增2225萬噸,總煉能增至8.31億噸/年。而當年原油加工量僅為6.06億噸,即產能利用率為72.9%。綜合規模、產品質量、能耗、一體化水平判斷,去年國內煉油能力至少過剩0.9億噸/年。
為了解決原油產能過剩這一問題,山東整合壓減地煉產能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也與全國煉油行業產能整體過剩密不可分。據相關數據顯示,山東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2.1億噸/年,約占全國總產能的1/4,煉油產能規模僅次于美國休斯敦地區和日本東京灣沿岸。其中,山東地方煉油產能1.3億噸/年,占全國地煉總產能的70%。
“煉化一體化”成為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出路。在環渤海灣的魯北地區,地煉企業技術人員加緊施工。當前山東正全力打造“油頭化尾”一體化產業模式,實現煉油與下游高端石化產品生產的平衡發展,由“一油獨大”向“油化并舉”轉變。
此外,為了更好地利用原油產能,相關企業還通過采用柴油加氫、混合脫氫、正異構分離等新技術,將低附加值物料轉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用2000萬噸的原油,可生產出1400多萬噸的化工品,化工品率達70%。
標簽: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