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煉油行業取得長足進步,煉油能力躍居世界第二位,但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且呈加劇之勢,倒逼煉油企業從原來的燃料型向煉化一體化轉型,從以生產成品油為主到拉長產業鏈,朝著“油化并舉、油頭化尾”方向發展。
1.原油加工過剩能力每年將超億噸
7月末,地煉大省山東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門研究了地煉企業產能整合轉移問題。實際上早在去年10月,山東出臺《關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就為地煉行業減量整合、轉型升級畫出路線圖:力爭到2022年,將位于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的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全省地煉行業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
放大到全國看,與山東主動壓減地方煉油產能相反,全國煉油能力在未來有增無減。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我國煉油能力結構性過剩趨重。2018年,全國新增煉能擴張勢頭強勁,落后產能淘汰速度和幅度不及預期,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凈增2225萬噸,總煉能增至8.31億噸/年。而當年原油加工量僅為6.06億噸,即產能利用率為72.9%。綜合規模、產品質量、能耗、一體化水平判斷,去年國內煉油能力至少過剩0.9億噸/年。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近日在山東煙臺表示,發達經濟體其產能過剩量有一個合理區間,若用裝置開工率或產能利用率為標志則在80%至85%為佳,去年底我國煉油裝置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約73%,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10個點的差距,與美國這兩年的開工率相差更大,約18個點。
據了解,作為原油加工主要產品的成品油,近年來也面臨較重的過剩壓力。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2019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顯示,預計2019年國內成品油產量3.71億噸,而表觀消費量只有3.23億噸。
與成品油過剩相反,我國諸多基礎化工原料卻存在較大缺口。煉化一體、少油多化,成為當下煉油行業轉型共識。
2.“煉化一體化”為化解產能過剩找到出路
炎炎夏日蟬鳴噪。在環渤海灣的魯北地區,一批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加緊施工或前期論證。一家地煉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輕烴綜合利用項目將于明年建成投產,進一步拉伸產業鏈條,真正將原油“吃干榨凈”。目前這家企業的產品結構中,化工產品占比大幅超過汽柴油。
由此往東,在煙臺龍口,規劃總產能4000萬噸/年的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正全力推進中。這個高端煉化項目承載著山東地煉整合提升的重要愿景。
3.警惕煉油壓力傳導致化工板塊過剩
“我們本來打算上苯乙烯項目,結果發現全國不少地方都在做苯乙烯,所以就放棄了,現在還在研究討論到底上什么化工產品。”山東一家地煉企業負責人談到他們的“油化并舉”戰略時,言語中帶著幾分迷茫,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化工板塊部分產能過剩的隱憂。
此外,我國煉化行業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受高端技術制約,為煉化一體化發展帶來挑戰。隨著全球煉油能力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煉廠裝置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催化裂化、加氫裂化、重整、焦化以及加氫處理等二次加工能力不斷提高,原油加工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需不斷增強。
標簽:石油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