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
薏苡仁來源于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種仁。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果實,再曬干,除去外殼、黃褐色種皮及雜質,收集種仁。
典籍記載
《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認為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名醫別錄》記載:“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本草新編》:“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準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濕病易去。故凡遇水濕之癥,用薏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倘薄其氣味之平和而輕用之,無益也。”
《本草綱目》謂薏仁“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顏駐容、輕身延年”。記載了薏苡仁酒: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可去風濕,強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粥:薏苡仁研為粗末,與粳米等份,加水煮成稀粥,每日1~2次,連服數日,補脾除濕,用于脾虛水腫,或風濕痹痛、四肢拘攣等。
《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珠玉二寶粥”:薏苡仁、山藥各60克,搗為粗末,加水煮至爛熟,再將柿霜餅25克,切碎,調入溶化,隨意服食。用于脾肺陰虛、飲食懶進、虛熱勞嗽。
識別要點
(1)呈寬卵形或長橢圓形。
(2)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端較寬而微凹,有1淡棕色點狀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1條較寬而深的縱溝。
(3)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
(4)氣微,味微甜。
傳統經驗認為,粒大飽滿,身干,雜質少,無破碎,色白者為佳。
食用指南
中醫學認為,薏苡仁性味甘、淡,涼;歸牌,胃,肺經。具有健脾滲濕,除痹止瀉,清熱排膿的功效。對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肺,腸帥,扁平疣有一定的作用。
1.薏米紅豆湯
【配方】薏米30克,赤小/15克。
【制作】薏米洗凈浸泡20分鐘,同紅小豆一起放人加水的鍋中,武火煮開,改文火煮至薏米熟爛,也可加點冰糖
【用法】早、晚分服,連續服用7天。
【功用】健脾祛濕,美白減肥。適合夏季及體內濕氣較重、肥胖的人食用。
2.薏米銀耳羹
【配方】薏苡仁150克,銀耳100克,糖桂花、白糖、水淀粉各適量。
【制作】銀耳涼水浸軟去雜質,改用開水浸泡至發透;后放入加人白糖、清水的鍋中,武火煮開;再放人溫水泡好的薏米,入水淀粉勾成稀熒,加糖桂花即可。
【用法】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用】適用于脾胃虛弱、肺胃陰虛等病癥。并可作為各種瘤癥患者的輔助食譜。
3.薏米蓮子百合粥
【配方】薏米50克,蓮子(去心)30克,百合2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
【制作】將洗凈的薏米、蓮子、百合放入加入適量水的砂鍋內,煎煮至爛,再加入粳米煮至粥熟,放入紅糖即可食用
【用法】溫熱頓服,每日1-2次。
【配方】健脾潤肺,祛濕止瀉,健膚美容。適用于大便稀溏、下肢濕疹、面部痤瘡等病癥。
食用禁忌
脾虛無濕,大便燥結及孕婦慎服。
《神農本草經疏》:“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忌之。妊娠禁用。”
《本草通玄》:“下利虛而下陷者,非其宜也。”
特 別 聲 明
非臨床執業醫師不可擅自用藥,以免出現不良后果。患者必須在臨床醫師指導下用藥。
文/徐傳庚
標簽: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