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腹瀉的文章我寫過幾次,
但總有媽媽問這類問題,
而且更多是糾結在如何飲食上,
確實腹瀉期間如果飲食不合理
會加重癥狀,甚至拖延病情,
所以今天再給大家梳理一遍。
孩子的年齡和喂養情況的差異,排便的次數和規律都有所不同。比如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達12次之多,而當孩子長到2-3個月時,可能還會出現好幾天都沒有大便。
大多數1歲以下的孩子每天只能排出不到150毫升的大便,而大一點的孩子每天可排除210毫升左右。到2歲的時候,大多數孩子每天會有1-2次比較多的大便,但可能還會有幾次量少的大便也是正常的,尤其是飲食中包含了梨、西梅或者玉米等纖維含量高的食物。
孩子偶爾出現稀軟便不必擔心。然而,如果孩子的大便性狀不僅變成稀軟的水樣便,而且排便頻率也高于平時,那可能是發生了腹瀉。
腹瀉期為什么會出現稀便?
出現稀便主要是因為腸道內膜受到損傷,腸道無法正常消化或吸收攝入的食物和液體,同時體液也通過受損的腸道內膜滲出,鈉、鉀等礦物質會隨著這些體液丟失。
如果這時攝入的食物和液體含糖量很高(例如果汁、甜飲料等),會進一步加重體液丟失——此時食物中不能被吸收的糖分(高濃度)可以將體內的液體(低濃度)通過腸道內膜“泵”出來,從而加重腹瀉。
如果大便不僅狀態變稀、頻率增加,顏色也發生變化,呈紅色或偏黑色,很有可能是糞便中帶血引起的,出血原因可能是腸道內膜損傷所致,或者排便頻率太高、無效排便而導致的腸刺激損傷。此時要及時去兒科就診。
圖片來自:祥仔麻麻
在嬰幼兒中,引起腹瀉的最常見病毒是腸道病毒(EV)。其他常見病因有:
- 輪狀病毒感染(建議打疫苗)
- 細菌感染
- 寄生蟲感染
- 食物中毒(誤食不恰當的貝類、蘑菇,未炒熟的豆角或被污染的食品)
- 口服藥物的副作用(大部分常見抗生素)
- 食物或牛奶過敏
- 胃腸道外感染,包括尿路感染、呼吸系統感染、中耳炎等(如果因此而在服用抗生素,腹瀉可能加重)
如果是病毒性感染,沒有任何特效藥;如果是細菌或寄生蟲性腸道感染,會有相應的處方藥物來治療。所以,很多家長都有了經驗,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發生腹瀉,只能等著自愈,這期間做好護理就很重要了。
重要提醒
不建議2歲以下的孩子服用非處方腹瀉藥,而對于稍大一點的孩子,服用這些藥物也應該格外謹慎。這些藥物經常會加重腸道內膜損傷,并引起水和鈉潴留在腸道內,這時家長看到腹瀉似乎好轉,忽略孩子的情況,更容易發生脫水。所以,服用任何一種治療腹瀉的藥物前,一定要咨詢兒科醫生。
圖片來自:蟹蟹媽媽
治療腹瀉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預防脫水。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脫水?
輕到中度脫水的癥狀
玩得比平時少
小便次數少于平時(嬰兒尿不濕少于6塊)
口唇干燥
哭的時候眼淚比較少
對于嬰兒和幼兒來說,還會出現囟門凹陷
如果脫水是由于腹瀉造成的,糞便會非常稀;如果脫水是由于體液丟失(嘔吐、水分攝入不足)引起的,就有可能出現大便次數減少。
重度脫水的癥狀
除了以上癥狀和體征外還有:
非常急躁
過度嗜睡
眼窩深陷
手腳冰涼、蒼白
皮膚褶皺、松弛
小便較少到每天只有1-2次
圖片來自:豆哥媽
不同程度腹瀉的飲食調理
輕微腹瀉
如果孩子只是發生輕微腹瀉,沒有發展到脫水的情況,并且沒有發熱,孩子精力充沛、食欲良好,就不用控制飲食。
如果孩子出現輕微腹瀉并伴有嘔吐,就需要喝一些電解質溶液,以保證孩子在嘔吐停止前維持體內正常的水、電解質平衡。一般只需要喝1-2天,嘔吐停止后,就可以逐漸恢復日常飲食。
嚴重腹瀉
如果孩子每1-2小時就排一次水樣便,甚至頻率更高,并出現了脫水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并在醫生給出進一步治療方案前暫停喝牛奶。
純母乳喂養的孩子發生嚴重腹瀉的可能性較小,一般是可以繼續母乳喂養的,只需要在醫生認為有必要時增加一些口服補液鹽。大多母乳喂養的孩子,只需要增加母乳喂養頻率,就可以保持體液平衡。
一般沒必要讓孩子24小時不進食,孩子身體恢復也需要營養供給。所以需要合理的安排飲食,如果吃東西后,大便狀態還是稀軟便,也并不是說明病情加重或者沒有好轉,應該同時觀察孩子活動是否增加、胃口是否好轉、小便次數是否增加、是否出現脫水癥狀來判斷疾病的發展情況。
如果孩子腹瀉超過兩周未好轉,成為慢性腹瀉,提示孩子出現了更嚴重的腸道疾病,需要請醫生做進一步檢查,并要預防發生營養不良的狀況。
附:口服補鹽液(電解質溶液)估計攝入量(根據體重計算)
口服補鹽液(電解質溶液)估計攝入量(根據體重計算)
* 備注:本數據為普通兒童所需的最小劑量,大多數孩子都需要攝入更多。
圖片來自:不懂媽
不同時期腹瀉的飲食調理
腹瀉嚴重期
大便特征:每天稀便達到5-6次以上
該階段飲食特點是:好消化、無渣飲食
食物種類:細糧類
推薦食材:大米或大米米粉
食譜舉例:大米粥
食材:大米
做法:大米淘洗干凈后,加入七倍水,熬制軟爛即可。
腹瀉緩解期
大便特征:每天大便次數減少至2-3次,大便逐漸成型
該階段飲食特點:好消化、無渣飲食、補充蛋白質
食物種類:細糧類、肉蛋類、奶類(無乳糖奶液或酸奶、奶酪等)
推薦食材:大米或大米米粉、牛肉、牡蠣。
食譜舉例:牡蠣(牛肉)大米粥
食材:大米、牡蠣、生姜
做法:大米大米淘洗干凈后,加入七倍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熬煮;牡蠣清洗干凈,剁成肉沫,生姜切片備用;炒鍋加熱,倒入少許底油,放入姜片,炒香后,放入牡蠣肉煸炒至變色后關火;將炒好的牡蠣肉沫和姜片一同倒入大米粥內,熬制軟爛即可。
腹瀉恢復期
大便特征:每天大便1-2次,大便成型
該階段飲食特點:好消化、低膳食纖維
食物種類:低纖維糧谷類、肉蛋類、奶類、豆制品、根莖類蔬菜、低纖維水果類。
推薦食材:大米或米粉、小米、小麥粉、牛肉、牡蠣、雞蛋、胡蘿卜、香蕉等。
食譜舉例:小米番茄牛肉疙瘩湯
食材:小米、面粉、番茄、牛肉
做法:小米洗凈放入水中,水開后煮三分鐘關火,用篩子略去水分,小米備用;將面粉與小米均有混合,使小米表面均勻裹一層面粉;牛肉剁成肉沫,番茄去皮切小粒備用;鍋中放適量水,水開后緩慢放入裹好面粉的小米,邊放邊攪動,然后放入番茄和牛肉末,煮熟即可。
腹瀉痊愈期
大便特征:大便次數正常,大便成型
該階段飲食特點:高營養密度、全面均衡膳食搭配
食物種類:糧谷類、肉蛋類、蔬果類、奶類、豆制品、堅果類
推薦食材:所有食材均可
食譜舉例:胡蘿卜雞蛋餅
食材:胡蘿卜、雞蛋、面粉
做法:胡蘿卜洗凈擦絲備用;雞蛋打成蛋液,放入面粉攪拌均勻,放入胡蘿卜絲攪拌均勻成糊狀;不粘鍋中放入少量底油,用勺子將胡蘿卜面糊放入,成餅狀,兩邊煎熟即可。
* 參考文獻:
斯蒂文.謝爾弗主編《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斌姐碎碎念:
寶寶生病后,
麻麻們要保持心態平和,
不要心焦氣躁、顧此失彼;
也不要相信不科學的偏方,
為食欲不佳的寶寶盲目進補,
這樣只會加重寶寶病情。
寶寶生病了,你給ta做什么吃?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經驗
作者簡介:兒童營養師王斌,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國家高級營養講師。擅于將醫學與現代營養知識相結合,專注于母嬰營養健康領域,手把手教你如何健康喂養孩子!
標簽: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