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冬夏,人民都與涮羊肉同在。說到這里,你知道涮羊肉起源于哪里嗎?
有一種說法認為涮羊肉始于清初。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舉辦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鍋。后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于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還有一種說法是涮羊肉起源于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燉羊肉”。隨軍廚師馬上宰羊剔肉,不料敵情突發,做“燉羊肉”來不及了,廚師忙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里一攪和就撈出來,放點調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饑不擇食,吃罷迎敵并獲全勝。還朝后命廚師如法炮制,并建議放了許多佐料,群臣吃后贊口不絕。忽必烈賜名“涮羊肉”。
后者說法較為真實,廣東衛視全球零距離節目里講述:蒙古帝國軍隊在遠征擴張時,是走到哪兒吃到哪兒的,帶著肉比較方便,甚至在行軍過程中會趕著羊。行軍過程中最方便的吃法就是切成肉塊在水里涮。這也是涮羊肉最早的來源。忽必烈是第一個吃涮羊肉的人。
涮羊肉有“始于元代,興于清代”之說。18世紀康熙,乾隆帝舉辦規模宏大的“千臾宴”菜單中就有羊肉火鍋。后流傳至市肆。《舊都百話》中云:“羊肉鍋子(涮羊肉)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講究人吃涮羊肉比較常見的部位大概有上腦、大小三岔、黃瓜條、磨檔等部位,而真正的好羊肉用白水涮也是好吃的,所以羊肉品質才是涮肉的靈魂。
為什么涮羊肉起源內蒙,而不是其他地方?一是內蒙的羊肉肉質好。只有優質的羊肉,才能用清水煮著吃,這是個資深吃貨們都懂的道理。而涮肉,也和清水煮類似,肉好肉差,明白人不用吃,一看便知。為什么很多內蒙人不吃非內蒙的羊肉?原因也在于此。
二是內蒙地兒大,羊多。其實據說中國某地還有一種羊,肉質極為鮮美,吃一口簡直如上天堂一般。但是,這種羊數量很少,根本供不應求,連本地人都滿足不了,更別說出省,讓全國人民都嘗鮮了。
昨天是阿里豐收節的第一站,蒙古烏珠穆沁羊肉節。這里的羊肉,絕對能讓你吃得好,也吃個夠!
烏珠穆沁羊不但足夠中國人民吃,被人民大會堂用來招待外賓,每年還有數萬只被發往中東,成為中東貴族和沙特王室的特供品!(消費日報曾報道)
標簽:風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