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醫(yī)中不可缺少的一味藥材。地黃的功效與作用很多,看看下面這篇文章的介紹吧。
基本介紹
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5-40厘米,全植株被灰白色長柔毛和腺毛,根壯莖肥厚肉嫩,呈塊狀,圓柱形或組錘形,直徑2.5~5.5厘米,表面橘黃色,有半月形節(jié)及芽痕,莖生葉叢生倒卵形。
生地
或長橢圓形,長3~10厘米,寬1.5~4厘米,先端鈍,某部漸窄,下成生葉柄,邊緣具有不整齊鈍齒,葉上面多皺,下面帶紫色。4~5月間花望從葉叢中抽出,僅有少數(shù)較小的無柄落片葉,花塞頂端有稀疏的總狀花序;花等種狀,5淺裂;花冠紫紅色,里面常有黃色帶紫的條紋,長約4厘米,花冠管稍彎曲,尖端5淺裂,呈二唇形。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管的近基部處,子房上位,2室,花柱單一柱頭膨大,蒴果卵形或頂端有宿存花柱,基都有宿萼。
生長特性
生地對氣候條件要求不太嚴,但要求氣候溫和。陽光充足。排水良好、上層深厚、肥沃而疏松的壤土和砂壤上。過較過沙的土壤,蔭蔽處生長不好。低洼或鹽堿地采取輪作,忌連作。
地黃的食用方法
內(nèi)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涼血
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干舌絳。如清營湯。
2、治溫病
治溫病后期,余熱未盡,陰液已傷,夜熱早涼,舌紅脈數(shù)者,如青蒿鱉甲湯。
3、治溫熱病
可用于治溫熱病熱入營血,血熱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4、養(yǎng)陰生津
用于津傷口渴,內(nèi)熱消渴。治溫病傷陰,腸燥便秘,如增液湯。
宜忌人群
宜食:陰虛發(fā)熱、口干渴、陰傷便秘、腎陰不足、虛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濕疹、神經(jīng)性皮炎以及婦女月經(jīng)不調、血崩、胎動不安等病癥患者適宜食用。
忌食:脾虛腹瀉、胃虛食少者不適宜食用。同時,地黃不宜與薤白、韭白、蘿卜、蔥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時不宜用銅鐵器皿。
藥理作用
1、降血糖
懷慶地黃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對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實驗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2、止血
生地、熟地煎劑、生地炭、熟地炭灌胃, 對小鼠均可縮短血液凝固時間(毛細管法).
3、抗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
地黃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酶作用, 對內(nèi)毒素引起的大鼠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有對抗作用。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損害等作用。
4、治療肝炎
臨床報道地黃和甘草合用,無論是肌注或口服對傳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進肝功能恢復,尤以ALT下降顯著且無局部及全身不良反應。
5、治療白喉
以生地黃為主,配合連翹、黃芩、麥冬、玄參的抗白喉合劑,服用后多在4天內(nèi)退熱,假膜消失,咽痛好轉。
標簽:風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