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男的真娘炮!”
“那姐妹兒是個女漢子!”
“瞧你那德行,沒一點兒男人樣!”
“看呀,那人穿得男不男、女不女的。”
成長經歷里,我們大抵都聽到過身邊有這樣的評價。男女性別的內、外在評判標準相對趨同。進入21世紀,小鮮肉大行其道,男性陰柔美相當流行,男女著裝等審美趨向統一…… 男女性別的界限逐漸模糊,大眾關于男女性別的分辨爭論不休。
性別結構亦稱種群性別構成,是指一個種群中,雌雄個體各自的絕對數量。傳統的男女分別,通常以生理差異來分辨,后來,社會建構論等一些新的觀點產生,使得男、女性別的區分產生了極大分歧。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網絡這一虛擬社會中的性別體系使分歧加劇。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理決定論(本質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論爭持續、未曾間歇。極端本質主義認為:一切都是生理決定的;而極端社會建構論則認為:一切都是社會建構的,不存在先天的自然事實。
論爭雙方各自堅持生理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的立場,相應的是"自然"與"文化"的兩分法。前者強調天生的自然基礎,后者強調養育的作用、社會條件、社會權力關系、或者個人選擇。
新的觀念(社會建構論)認為,將某些行為歸屬于男性或女性只是一種社會習慣。社會建構論最初的觀點是,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類的許多差異都不是源于一個基因,而是許多基因的相互作用。性別是以生理性別為基礎的社會建構,個人生而為男為女,并沒有天生的性別認同,他們是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性別認同的,在經過社會的建構之后才成長為男人和女人。雖然生理性別是天生的,但是社會性別既非內在的,也非固定的,而是與社會交互影響的產物。它會隨著時間和文化的不同而改變。社會性別是由社會建構的。社會性別是社會和符號的創造物。
到了1980年代初,西方性別學界連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兩分也被質疑,男女兩性的生理區別是否就是固定不變的?
加格認為,變化的社會實踐會改變身體,例如,女性的身體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壯。在女性體力強壯成為社會可接受的事實之后,女性的基因和內在生理學也改變了。原因很簡單,如果社會喜歡嬌小的女人,這些女人的生育機會就多些;如果社會喜歡高大的女人,她們生育的機會就多些。因此,生理學和社會實踐是互為因果的關系。換言之,男女的生理差別也是社會建構的,是社會習俗的產物。社會性別并非固定的自然的男女生理差別的反映,而是為身體差異建立意義的知識。
社會建構論的一個論證是這樣的,女性犯罪率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升高,表明攻擊性(常被當做由男性生理決定的)與社會因素而非生理因素有關。當社會條件允許時,女性可以變得同男性一樣好或一樣壞。
據此,社會建構論認為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和身體都是社會建構的,都不是自然的分類。由于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都是社會建構的,男性和女性(社會性別)的建構并不僅僅來源于男性和女性的身體(生理性別)。男性和女性都是社會建構出來的,不是天生的,所謂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都是后天獲得的。
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中,生理決定論漸漸失去了影響力,社會建構論占了上風。如今,大多數女性主義者都反對生理決定論和關于人性分性別的觀點。
伴隨著觀念爭論的,是現實社會中的實踐沖突。新觀念的飛速崛起,與社會的傳統慣性交織,使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各種實踐對立碰撞。“男性”和“女性”在當今時代逐漸變得模棱兩可。日本的一位插畫師小野陳用自己的一組名為《烏托邦》的作品,向人們戲劇性的展示了這樣一種狀況。
《烏托邦》的底層創作靈感源于生與死的概念,進而通過一個故事闡述如今的兩性建構關系。70 、80 年代的路邊廣告牌、時尚雜志、建筑工地、二手商店的時髦服裝、交通標志、鄉村山路…… 這些是小野惠作品的支柱。通過從日常生活中的這些元素中汲取靈感,它形象描繪出對世界的諷刺和幽默感。
作品講述一個精疲力竭的建筑工人一邊操作重型機械,一邊被大廣告招牌上的美女吸引了眼球。這造成了一場事故。等他恢復意識,眼前站著同一個女人。他被女人誘惑,跟著她下海。作為性的象征,女人引誘了這個“淫蕩的勞工”,后者最終跟隨她出海并致死。
從某些角度看,《烏托邦》是站在激進的女權主義立場,堅定地審視了男性和女性之間的關系,以及這兩種性別建構如何“在當今時代變得模棱兩可”。
當然,這只是插畫師小野陳自己的立場,何為“男、女”?這場爭論仍將持續不休。
相關閱讀書籍推薦: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亞倫·強森
《性政治》 凱特·米利特
《消解性別》 朱迪斯·巴特勒
《性別的世界觀》 蕾恩·柯挪
《中國的女性與性相——1949年以來的性別話語》 艾華
《性別符號學——政治身體/身體政治》 尤施卡
《被建構的女性: 當代社會性別理論》 沈奕斐
《性別化的人生——傳播、性別與文化》朱麗亞·T·伍德
標簽:液化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