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手機,借貸廣告就無孔不入,充斥著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另一方面,利率過高、費用不透明、存在誘導超前消費等問題,讓互聯網消費貸款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金融監管部門也已多次強調防范消費貸“套路”營銷等風險。
在數字金融消費的“花花世界”里,消費者們都踩過哪些“雷”?消費者期待怎樣的數字金融服務?為深入了解消費者的真實需求,為消費者發聲,即日起,南方都市報發起“3·15”數字金融系列調研,聚焦互聯網消費貸的消費者滿意度展開深度調查。
消費貸違規營銷將被進一步嚴管
購物、打車、點外賣都會遇上消費貸產品營銷,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也越來越多借貸廣告,打開抖音快手刷視頻也逃離不了被推送借款廣告,似乎互聯網的盡頭都成了借貸。“一不小心點開了這些廣告觀看,平臺算法就會給我推薦更多這樣的廣告。”不少消費者對此苦不堪言,對南都記者吐槽稱,“有時候點進去填寫了手機號,就開始被各類借貸推銷電話騷擾,這是個人信息發生了泄露吧?”
實際上,針對金融產品的網絡營銷,監管部門已有不少相關規范性文件發布,對當前的網絡營銷亂象進行警示,如《關于進一步規范金融營銷宣傳行為的通知》、《關于防范金融直播營銷有關風險的提示》等,更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2月31日,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網信辦、外匯局、知識產權局等七部委就《金融產品網絡營銷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為金融產品領域的網絡營銷規范的制定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其中對分區展示、精準營銷、禁止騷擾性營銷等提出了具體要求,對針對直播、自媒體賬號、互聯網群組等新型網絡渠道的營銷也進行了規范。
對于部分消費貸廣告誘導超前消費的問題,監管也多次提示風險。早在2021年年初,央行發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就指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桿率過快上升的透支效應和潛在風險,不宜依賴消費金融擴大消費。”
消費者需警惕息費不透明、不當誘導等“套路”
2022年1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一則《關于防范“套路”營銷行為的風險提示》,對息費不透明、故意模糊借貸成本,誘導消費者優先使用消費信貸,誘導消費者超前消費等營銷行為進行了風險提示。
銀保監會風險提示指出,有部分平臺存在不明示年化綜合資金成本、還本付息安排等現象,有的借款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收取了高額費用,有的借款人遭遇了砍頭息,貸款后發現還須支付擔保費、服務費、保險費等,真實的貸款成本很高。同時,在購物、媒體、社交、游戲等互聯網場景中借貸產品廣告泛濫,平臺直接提供貸款服務或為貸款業務引流以完成流量變現,在產品推廣、展示或支付等環節誘導消費者優先使用消費信貸。此外,一些機構或平臺基于自身大數據資源優勢對消費者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和濫用,引導甚至操縱消費者需求,比如不顧消費者綜合授信額度、還款能力、還款來源等情況,一味地誘導消費者借貸、負債、超前消費,這種利用優勢地位不當誘導消費者的行為,一定程度上也侵害了消費者公平交易權。
315數字金融消保調查請你來發聲
除營銷違規外,消費金融行業在“野蠻生長”時期,落下諸多亂病根,“高利貸”“倒賣個人信息”“利滾利”“暴力催收”等負面輿情不斷。實際上,監管部門對消費金融的監管已愈來愈嚴,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是貫穿2021年的主旋律,進入2022年,繼續夯實2021年互金監管成果,細化監管辦法成為工作方向。
其中,央行、銀保監等金融監管部門均就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密集發聲,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意義重大,一方面需要加快相關立法,完善制度體系,另一方面更需要金融機構主動作為,從理念傳播、技術保障等多方面入手,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更安心、更順心的金融服務。
為了解消費者最關切的問題,為消費者發聲,“3·15”前夕,南方都市報發起“互聯網消費貸消費者滿意度調查”。您在獲取互聯網消費貸產品及服務過程中,有哪些亟需吐槽的經歷?希望互聯網消費貸平臺解決哪些問題?請您點擊鏈接或掃碼填寫問卷告訴我們。
出品:南都數字金融創新及合規研究課題組
采寫:南都記者 熊潤淼 陳卓睿
標簽:行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