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互聯網成為了自我崇拜的“強化器”。喬治亞大學心理學家勞拉·布法第和基思·坎貝爾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最自戀的人往往在臉書等社交網站上擁有最多的好友,得到最多的“贊”。
據西班牙《趣味》月刊報道,阿什莉和查理是社交網站上的一對明星姐妹花,她們在這個視頻分享網站上開設的一個美食頻道已經吸引了70萬粉絲,這為她們帶來了約15萬美元的月收入。最令人咋舌的是,阿什莉和查理分別只有7歲和10歲。社交網站的明星正呈現年齡越來越低的趨勢。很多一夜成名的“網紅”甚至還未成年。
報道稱,互聯網成為自我崇拜的“強化器”。喬治亞大學心理學家勞拉·布法第和基思·坎貝爾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最自戀的人往往在臉書等社交網站上擁有最多的好友,得到最多的“贊”。在網絡世界里人們收獲了來自他人的崇拜,因為互聯網的設計就是為了發展自我。自戀的多重效應已經在無數科學實驗和研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其中不少被認為是負面的發展。
極具爭議的英國紀錄片導演亞當·柯蒂斯在其最新一部作品《超正常化》中匯集了各種極端個人主義的論點,在他看來,正是這些論點催生了新科技??碌偎拐J為,互聯網創造了一個“自瀆”的世界,在這其中“我的真相”成為“唯一真相”。他指出,一個超級自戀的世界正在形成,人身在其中總覺得自己有理,那是因為接觸不到那些能夠說服他們的人??碌偎故潜姸鄬Ξ斀袷澜缱晕遗蛎浀娘L險提出警告的人之一。
圣迭戈州立大學心理學家瓊·特文格在新書中給當今多數年輕人貼上了“自我一代”的標簽。特文格指出,這個稱號指的是那些極自負、給人傲慢感覺的人。他認為,這種極度的自我崇拜是這個過分注重自我重要性教育的時代導致的。此外,互聯網又使得這一效應變得多樣化:這些人在社交網站中找到了自我推銷的櫥窗。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馬德琳·萊文在她的新書《特權的代價》一書中匯總了種種針對所謂“自我文化”的批評。提出這些批評的人認為,這是一種將自我為中心凌駕于努力之上的心理策略。
據西班牙《趣味》月刊報道,互聯網巨大“自戀增強效應”的最極端體現當屬“死亡自拍”。2014年,17歲的俄羅斯女孩克塞尼婭·伊格娜耶娃為自拍爬上約9米高的鐵路橋,不料在攀爬時突然失去平衡從空中墜落。當時她試圖抓住高壓電線自救,結果不幸觸電身亡。
喬治亞大學的另一項研究表明,那些自戀程度較高的人往往比常人更愛自拍,且經常將自己在不同場合的照片上傳至社交網站。
南阿拉巴馬大學心理學教授喬舒亞·福斯特研究發現,從自戀人格量表(NPI)的變化上看,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人們的平均自戀指數已經增長了25%。而這期間互聯網的發展經歷了大爆發,全球經濟也在一個衰退期結束后開始重新提振。(編譯/韓超)
標簽:風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