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腦癱屬于神經系統相關的疾病,恢復起來比較困難。但只要早發現,并及時選擇科學規范的治療方法,就能有效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讓他們能夠擁有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
研究證實,治療腦癱是越早干預效果越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綜合治療是腦癱治療的關鍵。最佳治療時機是在嬰兒四個月左右到一歲半的時候。但實際上,許多的年輕父母都忽視了患兒腦癱的早期癥狀。
家長如何識別嬰兒腦癱的早期癥狀?
嬰幼兒早期的腦癱癥狀主要表現在運動發育落后、動作姿勢異常以及進食異常等方面,家長只要細心觀察,其實不難發現。具體特征如下:
運動發育落后,主動運動減少
運動發育落后表現在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2個方面。
腦癱患兒在新生兒時期表現為動作減少,吸吮反射及覓食反射均差。健康的3個月嬰兒仰臥位時常有踢腿、蹬踏樣動作,而且為交替踢蹬。腦癱嬰兒踢蹬動作明顯減少,而且很少出現交替動作,健康的4-5個月嬰兒上肢活動很靈活,腦癱嬰兒上肢活動則減少。健康嬰兒在1歲以內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痙攣型腦癱則表現為經常只利用一只手持物或觸物,另一側手的活動減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狀。
異常的動作或姿勢
腦癱嬰兒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易驚,少動或過多地亂動;2-3個月時,不會笑及抬頭,持續哭鬧,手指緊握,不會張開;4-5個月還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坐,甚至不會抓、握,也不會把手放到嘴邊,流口水、顫抖;在學站時,兩腿并攏,雙腳總是腳尖著地,有時甚至出現交叉,呈剪刀型;肢體運動不協調,不對稱,頭不能保持正立位置等,這些都是腦癱嬰兒常見的異常動作或姿勢。
進食困難或異常
腦癱患兒嬰兒期撫養十分費勁,過分哭鬧,安撫往往無效。由于口面部感覺運動障礙、吞咽、呼吸協調困難、食管運動障礙等問題,通常可引起腦癱患兒進食困難或異常的情況,表現為喂奶時吸吮無力,吞咽困難或常常出現嗆、噎、嘔吐等情況。
腦癱患兒由于肢體運動障礙,導致進食時準確性差,食物不能準確送入口腔;進食時張口過大或下頜運動不靈活;口腔原始反射殘存或刺激減少常致口腔高敏感性、口腔內實體辨別覺下降、舌外推食物。閉合式雙唇間的壓力不足,使食物不能保留在口中。另外,腦癱嬰兒頻繁吐沫,嘴不能很好閉合,經常半張著嘴,舌頭不停地伸出運動,哭聲微弱或發出陣陣尖叫;
腦癱患兒經過科學、有效的康復訓練后,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嬰兒四個月左右到一歲半的時候,是早期干預的關鍵期,嬰兒早期腦組織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時期,此時進行早期干預效果顯著,運動功能較易恢復。
瀏覽更多文章內容歡迎登陸:孫成彥功能神經外科腦癱專病網
標簽:環境監測